1908年在欧洲出现“艺术电影运动”的同时,在美国围绕着“专利权”的斗争,最终以爱迪生公司和比沃格拉夫公司各自形成托拉斯系统而宣告结束。就在这一年,曾在鲍特影片中做过演员的大卫·格里菲斯,进入了比沃格拉夫公司,开始了他电影导演的创作生涯。有意思的是,格里菲斯与“艺术电影运动”之间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上的重叠,而且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发展电影的叙事功能;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即如何对待文学的叙事形式。然而,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美学观念,使他们在电影叙事形式的探索中,在叙事语言和叙事形式的表现上,最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观念上的发展,使“艺术电影运动”望尘莫及。他将早期电影先驱者们有益的发明与创造融汇贯通于自己的作品之中,真正的走上了一条与“艺术电影”相反的通向电影艺术的道路。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美学所作出的贡献,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无疑占据了空前首要和显著的地位。
格里菲斯生于美国的肯塔基州,父亲原是南方军队的上校,因南北战争而遭破产。家境贫困的格里菲斯有着奔波求生的艰难经历。他富有同情心,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在日后的创作中,他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温情与和平主义的理想。他愿人类真诚相待、没有贫困、没有邪恶、没有铁窗、没有战争。从他的短片到他的长片,在严肃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同时,使作品充满了“伤感主义和浪漫精神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