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环境
不管是东方(最近的《色戒》)、古典(英国的《理智与情感》),还是美国西部(《断背山》),李安总是能准确的抓住那种时代的基调,画面的质感,考究的细节,人物的服装,李安总是能准确的还原时代的大环境。《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里,李安对嬉皮士文化、越南战争、同性恋民权运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石墙事件等点到即止式的做法,却可以让那个特殊的年份立起来,你不得不佩服李安的伟大。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嬉皮士、毒品、性、摇滚和泥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摇滚历史上伟大的音乐节,安静而祥和,人们为了和平而来。音乐节的创办者们一开始的麻烦,艾略特·提伯把音乐节拉到了自己的小镇,尽管麻烦不断,电影几乎还原了音乐节的制造过程。至于音乐节上的演出LIVE,去看那部伟大的纪录片吧。但对于摇滚迷们来说,那是一个伟大的年代,那里有着伟大的歌手,和经典的音乐。时代变了,于是我们开始缅怀。
嬉皮士
嬉皮士是个贬义词,比喻那些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这群人也离不开政治和毒品。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宗教,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这群人热爱和平的年轻人,因为对社会的不满他们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来改变自己的内心。就像电影中那样,他们留着长头发,大胡子,穿着色彩鲜艳或者另类的衣服,他们自由恋爱,对性和裸体的态度开放,不排斥同性恋者,和朋友们在一起,喜欢群居的生活,他们在绿地上弹奏吉他,喜欢摇滚音乐,听固定口味的音乐,比如Jimi Hendrix和The Jefferson Airplane的幻觉性的摇滚乐、Janis Joplin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他们不抽烟,但使用可以产生的幻觉的毒品来达到内心的修养,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够产生幻觉的药品如LSD和裸盖菇素。
同性恋
李安总是离不开这个词,《喜宴》《断背山》两部的经典同性恋电影的标签,已经让《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绕不开这个话题。男主角艾略特·提伯的身份特别,见证着当年的同志民权运动,电影中没有过多的描写,大量的暧昧眼神,最多就是一个接吻和清晨床上身边的男性身影,这确实不是电影的重点,但对于李安,这已经成了一个标签。他对于男色的不便口味,也让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一款款不同的男演员,德米特·马丁、保罗·达诺、埃米尔·赫什、伊梅尔达·斯汤顿,他们不仅演技不错,而且长的也很符合大众品味。就连李安去威尼斯做一次评委都会选《一个人》那种冲着男色去的片子,这早就不稀奇了。
电影的最后要绕到父子情了,分析所谓的音乐节制造过程,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我宁愿把电影当成摇滚史的一次知识补习,剧情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开垦的,结局的父子情要一次上演,李安的又一个标签,《喜宴》《推手》《饮食男女》都是这个主题的经典之作,就连不怎么叫好的《绿巨人》都是这个话题。绕不过去的父子情,电影最后儿子想离开家,父亲是支持和理解,这个老头骨子里流淌的也许也是嬉皮血液,他可以接纳异装癖的男人,可以深度交谈,也许这个父亲唯一的悲哀就是早出生了那么多年,然后因为爱情,娶了一个爱钱的女人。那是爱,不管观众理解不理解,他究竟爱着她什么,就像儿子最后的不解,那是一种近乎亲情的习惯吧,叫做爱。
这部电影,也许是戏肉太少,矛盾不过尖锐,导演手法温吞,心态平和,让电影变得很慢热,它就像一块完美无瑕的水晶,导演几乎是在复制另一部《断背山》,电影一开始的焦点公司的LOGO,吉他声,静止的环境镜头,仓库旁边的卡车,很多地方都像是《断背山》的复制,唯一少的就是戏剧性强烈的故事。不过,它可以让我们补习一下那个经典年代的人,那个年代的文化。诸多小细节像珍珠,可以让你真正了解那个时代。
演员的表演在李安的手下一般都是不必担心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女儿Mamie Gummer(饰演Tisha)带来了一次不错的演出,也许是音乐那个大帽子,让人几乎没认出她来,此女曾在电影《夜幕》里带来过不过的新娘,今年另一部申奥的黑马之作《灯塔看守人》里也看以看到她的身影,有那么一位伟大的老妈,Mamie Gummer的选片口味和星途应该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