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历史,导演不能将观众放置在窥视的视角,他反对美化历史以提高电影的阅读快感,导演不应轻视电影中的人物,而通过错误的场面调度,把观众置于强权者的位置上观看历史中的人物。对于达内来说,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被禁止的移动镜头”(le travelling interdit,这个表达来自巴赞现实主义理论的“被禁止的蒙太奇”)。里维特的文章发表十三年后,达内重新评论了《卡波》,写了《〈卡波〉中的移动镜头》(Le Travelling de Kapo),全面阐述这种观点,成为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影片的重要文献。
1964年,在让•杜歇的邀请下,达内开始为《电影手册》撰稿,成为长期合作影评人。1968年“五月风暴”过后,达内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旅行,实现少年时代的心愿。这段旅行时期非常神秘,据说达内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并在旅行中创作。1973年,塞尔日•达内出任《电影手册》主编,接任主编时,达内只有二十九岁。在他担任主编的时期,《电影手册》进入了一个意识形态被强化的理论争鸣时期,发表了许多富有意识形态色彩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这些文章是世界上最早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的文章。同时,在达内担任主编时期,《电影手册》杂志开始向理论化倾斜,发表了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学者的长篇评论,并产生了理论上的争鸣。1979年,达内辞去了《电影手册》主编职务,到《解放报》任电影主编和影评人。达内认为自己在《电影手册》的这段时期是“历史上最没有传奇色彩的时期”,在《解放报》才能让他更坦然地在文章中写上“我”字。
在《解放报》时期,达内成为这份著名左翼报纸的文化意见领袖。1987年,达内宣布不再继续写作影评,把他的专栏设在社会评论的文化方面,开始评论电视、网球、广告和斗牛比赛等。他寄希望于电视成为传播电影文化的新渠道。但1990年,在得知自己患有绝症之后,达内重新回到电影评论,并于1992年创建了电影杂志Trafic。这本以“trafic”命名的电影杂志很难翻译为中文,其含义带有“非法交易”、“走私”和“交通”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非常严肃的专业电影杂志。达内于1992年6月12日逝世,他临终前计划写一部个人传记和一部理论著作,终因忙于创建Trafic杂志而没有实现。现任《电影手册》杂志主编让—米歇尔•傅东(Jean-Michel Frodon)认为:《电影手册》历史上只有两位最值得敬重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家,一位是安德烈•巴赞,另一位就是塞尔日•达内,同时,他们也是法国众多电影批评家中,没拍摄过影片,没有学术专著,但被各国大学电影学院列入参考名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