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遇上生活 2007级动画学院 刘春江
2006年--梦想与生活擦肩而过
2006年12月4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当我踏人北京电影学院的校门--作为一个前来应试的学子,一个准备争取实现自己梦想的战士,一个对未来忐忑不安的女孩儿,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学宁静。我相信,她会在我成长和求知的路上给予我最丰厚的馈赠。
与动画结下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小学的时候,每周妈妈都会给我1元2毛钱的零花钱。我那时候痴迷于每天晚上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那时只是把画卡通作为自己的特长,并且在多数时候还是不受人认可的,直到初中我也并不知道有一所学校,可以让我尽情地享受动画带来的快乐。真正决定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还是高一时候的事。当时与家中相熟的一位伯伯告诉我们他的孩子就在动画学院上学,在那里不但可以看到更多更优秀的动画片,还能学习怎样制作动画,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很多跟我一样热爱动画的同学和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对于像我这种在普高上学,喜欢动画而被视做“异类”的人来说,无异于找到了心中的圣地。高二上学期,通过跟家人的几番合计,我就正式踏上了寻梦之旅。
但在2006年的专业考试中我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和对于创作的准备不充分和对专业的不了解。我上的考前班的训练分为三大段:基础训练(素描、速写、色彩)、创作训练和面试专业知识辅导。从初一便开始接受美术系统训练的我那时候并不是非常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觉得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老师的经验在我身上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但现在想起来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把握住考官们在考试中想让我们呈现出来的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说简单一点裱,就是把握住考点。我当时一味沉浸在自己买的大量的小人书中,对于老师对我创作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而在基础训练上更是进步缓慢,有很多次往往十一张画没有画完,我就觉得画得不好,要重画。这样反反复复,结果是一整天一张都画不完,又怎么会有进步呢?我以为只要模仿专书中的一些画法和创意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文化准考证。但事实证明,这种捷径通向的往往是错误的道路。
在2006年复试的考场上,考试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学子都紧握着手中的武器(马克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为自己的梦想和前途而奋斗。我却用自己单纯的理解和过分的自满早早地结束了为自己赢得胜利的时间。付出和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在同样一场考试中,别人的努力和端正的态度超过了你,你就必须得走开,把这条路让给其他人---这是竞争。没有专业课的肯定,我似乎也失去了学习文化课的动力,所以之后的文化课复习更是一塌糊涂。有时候也不去学校上课,只是在家里呆着,不知道要想些什么,但我也了解自己,除了北京电影学院,其他的学校我是不愿意去的。可以说从我落榜的那一刻起,我的梦想与生活擦肩而过,因为我的浮躁、盲目自信、不虚心以及不懂得珍惜机会。但我也暗暗下了决心,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其实现在细细回想,以前的学习方法也并不是全都不正确,只是少了一些自己对生活和作品的思考。作为艺术生,本来就与生活和现实比较贴近,而不论是考前接受的专为考学而设计的训练,还是在大学期间自我设计的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一切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像我以前只是模仿和参照一些现有的作品,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只是流连于好看的构图、颜色、画法,而不去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表达了什么,那就没有充分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通常在面试的时候,考官问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你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或者是:“你画这幅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在这个时候,如果你在画面中没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即使通过了前面的考试,此时也会在老师们的问题前犯难。我想考官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想法和感受,哪怕这个想法不是那么的完善和成熟,甚至有一些幼稚,但也能让人看到每个考生的个人特点,学习进步的脉络和一种捕捉周围和自己内心信息的方法--这也是以后进入校园学习专业的必备条件。所以,一定要勇敢地表达自我,即使你在同龄人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可以展现给老师的还有很多:你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等。#p#分页标题#e#
2007年--梦想与生活并肩而行
第二年从头来过,在考前班的日子里有些迷茫,有点困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我周围的同学很多都是应届生,以致于我面对平时的练习时有一种莫名的焦躁和紧张,自己比其他人可是多接受过一年的基础训练的,如果被其他人超过可能明年又得重来,又或者有时候晚上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会想象自己考试时发挥失误,什么也画不出来。但是想到最初的梦想--北京电影学院,还是强打精神坚持让考前的每一天都不虚度。
记得快考试前的一天晚上,班上的一个同学组织大家一起吃了顿饭,缓解一下画班备战的紧张气氛,也彼此互相加加油。酒足饭饱后,大家开始聊起了自己的理想和过去的经历。我发现其实并不是唯独我有这种考前焦虑,同学们也像我一样,想起即将到来的考试就会发慌,吃不下饭,拿笔手都会哆嗦,但不练习又感觉心里像少了点什么,最严重的一位同学逮至说他紧张得在画面前每过5分钟就想撕纸,想过不考学了。我相信每个考生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其实这是面对机遇时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如果心里觉得难受,压力大,可以找父母倾诉,也可以跟同学相互鼓励聊天排解,这对调解好考试心态是有益无害的。那位每过5分钟就想撕纸的同学如今也挺过了这一关,正在北京上大学呢。
在那一年里,与所有美术类专业的考生一样,素描、速写还有创作,偶尔也会临摹些成熟。对于动画学院的考生来说扎实的美术基础非常重要,但是基础好不等于就万事大吉,在周末课余时间里,我与几个同学在老师家看电影、聊电影。那时候对于电影、动画的了解仅仅限于知名、获奖、大众媒体上的介绍--《狮子王》《三个和尚》《大闹天宫》《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那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孝盖了,似乎我并没有准备得太好,毕竟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不同于其他艺术类院校一锤子买卖那样的考试,有初试、复试、面试。尤其是面试,要考文艺常识,内容大部分在北京电影学院官方发行的《文艺知识小百科》里阵能够找到,可是对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的我来说是很困难的。我在湖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上学,从高一起就失去了双休的概既念,每天8节课,还有早晚自习,学校准军事化的管理让我从高中起就没有接触到一丁点儿这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我在面试中可能的劣势。为了弥补这种劣势,在考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停止了绘画的练习,只要有时间就去书店看点儿有关电影的书籍,因为我已经考过一次,我清楚地明白在绘画、创作这方面大家其实并不能拉开多大的距离,这样一来,能否成功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完关键取决于你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而这些恰恰要在面试中得到体现。我们从事电影、动画的创作,从方法论上来说其实是创作者将自我的视角、选择、判断投射到作品中来,那么创作者自身的素养将是决定一部作品好坏的根本。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中面试就是如此,老师对于的学生的选择并非基于自己的喜好,而是思考日后这位学生是否适合电影、动画制作,适合什么方面的工作。老师们往往根据考生所报考的专业方向,准备各种不同形式的沟题目、不同形式的问法来考察学生,有些可能是对考生构思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察,也有一些可能是对考生的背景经历、知识结构、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能力的考察,以及自我表达的欲望和审美趣味乃至对电影、动画的理念,总之想尽办法看到考生更全面和更深从的东西。
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了考试的日子,我至今都记得那排队的场面:每个考生都拿着自己的作品和证件,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老师们发给自己准考证号。我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特别好奇,因为大家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当其他考生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报名的老师时我都会凑过去看一眼,然后在自己心里跟对方做一个比较。后来我回想起来觉得其实这样并不好,过于关注其他人的能力会使得自己的情绪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如果感觉对方比自己能力要强,就会变得沮丧甚至波及到考试时的发挥,如果感觉自己能力好,也有可能会过于骄傲而放松了考前的训练,不管怎样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考试中是否能有好的发挥和好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态度。任你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认真平和的态度,想要在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可以说是不可能的。#p#分页标题#e#
除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做了调整以外,还要了解了动画专业的特点。我发动画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分工细致、目的明确。我们在大学期间就是要熟悉了解动画的步骤流程,学习制作动画的每一个环节,培养自己的鉴赏和动手能力。这些物质手段是为表现创作者的感情和想法而服务的,而创作者的灵感其实都是来自于生活。这也需要创作者具备高度概括归纳的能力,我们考前训练的速写、人物卡通化、创作等也正是这一能力最好的体现。因而我在第二年的考试当中少了一份自以为是,多了一份谦虚冷静。面试的时候老师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严厉。我由于过于紧张,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有些答非所问,老师们还跟我开玩笑缓解了一下气氛,当时我顿时觉得跟老师们的距离没有那么远了,回答起问题来也自然了很多。
看榜的时候我却再也不能保持这种冷静了。跟所有的考生一样,我对着体检榜一个一个地往下数号,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心情更是忐忑不安,完全听不到周围的人在说什么,直到我看到了自己的考生号。我转过头去抱着妈妈,看着妈妈的眼中也是有泪光在闪烁,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感觉像是做梦一样,生怕自己看错又对着榜数了一遍考号,终于确定是有自己的!于是才跟妈妈笑了起来。体检的时候,大家心情都不错,感觉我离北京电影学院又近了一步。回家后,我也不再像去年那样心浮气躁,无所事事,而是系统地进行复习。我向班主任请了两周的假自己在家中把所有文综类科目的教材都看了一遍,回到学校才渐渐可以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在经受过残酷激烈的专业考试后,高考中的我也不再紧张,只是安心地做我笔下的试题。
2007年的那个夏天我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8月初,录取通知书寄达,我拿着这份并不奢华却不普通的信件走在回家的路上,拆开后看见通知书上自己的名字,这才长叹一口气--我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