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什么是“迷影”?我们该如何理解“迷影”?苏珊•桑塔格谈到这个概念时没有用“moviegoer”这个词,也没用“movie fans”,而是用了“cinephilia”。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个词语背后强大的文化身份,这个词来自1920年代法国导演、影评人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创造的法语词“cin philie”,这个词特指人对电影所产生的独特迷恋,这种“迷恋”有别于我们常说的“影迷”、“喜欢看电影”、“爱好者”等词,也与人们对其他艺术的热爱和崇拜有区别。苏珊 •桑塔格认为:“这种迷恋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电影的审美品位,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
在我看来,“电影迷恋”仿佛一种文化宗教的现代形式,一种世俗化时代的新宗教,或者说,电影迷恋展现了现代人迷恋文化的宗教性质。“迷影”的精神性非常强烈,让“迷影人”(cin phile)去寻找和召唤着新的世俗的神,依赖虔诚和牺牲,强调电影的纯洁性。“迷影人”对待分解电影纯粹性和唯一性的元素就像十字军对待异教徒,而幻觉和激情则是迷影文化得以传承的腺体,它促进“迷影人”在文化血液中吸收、合成和分泌传统,让电影艺术的生命得以传承和演化。这种“迷恋”在20世纪的“爱好者文化”中显得强大和突出,并带有强烈的仪式感和使命感。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迷恋”是一种精神,一种“迷影精神”,一种对电影的信仰精神和忠诚精神。这种精神存在于电影史上许多导演、理论家、活动家身上,也体现在无数热爱电影的迷影人的言行中。
“迷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或者标签,也不是供人标榜 的虚无缥缈的观念,而是指在“迷影情结”下产生的一系列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不是以利益为主导的行为,而是出于对电影的爱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具有忘我和激情的色彩。同时,“迷影”创造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电影话语”,这种电影话语以一种时常被我们忽视的方式深深影响了电影史的发展和变化。“诗意现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电影批评家路易•德吕克,电影活动家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用生命保护“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拷贝的洛特•艾斯纳(Lotte Eisner),创建《电影手册》的安德烈•巴赞(Andr Bazin),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新浪潮导演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戈达尔(Jean-Luc Godard),徒步从慕尼黑走到巴黎的维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把经典西部片倒背如流的塞尔吉奥•莱昂内(Sergio Leone),四处推广地下电影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人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哪怕在今天,“迷影人”仍不鲜见,十岁开始拍电影的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从录像租售店店员到导演的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都是迷影精神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