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这个访谈,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特吕弗需要把希区柯克的所有电影重看一遍。从最早的英国时期到 1962年,希区柯克已拍过五十多部电影和十几部电视剧。如果是在今天,有DVD、VCD或者录像带,那么看五十部影片不算困难。可是在1960年代,这成了最困难的工作。看电影首先需要找到当年的电影拷贝,其次需要专门的电影厅去放映影片。即便如此,很多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的早期电影和默片,特吕弗根本没看过。为了看到这些影片,特吕弗特地走访了法国、比利时和英国所有藏有希区柯克电影拷贝的公司、机构和电影馆,很多影片都没有翻译成法语,他就一遍一遍地用英语看。
终于,1962年8月14日到20日,特吕弗和希区柯克坐在了洛杉矶比弗利山大酒店里,开始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访谈。海伦•斯科特负责同声传译,由于准备充分,两个人无所不谈。特吕弗把访谈的全部内容都录制了下来。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在访谈结束后就付梓,因为特吕弗发现,希区柯克对影片的解释非常具体、细致,有时,他们会谈到某部电影具体画面的微妙细节,于是特吕弗整理完文字部分后,交给海伦•斯科特翻译成英文,自己则根据内容为影片寻找剧照。这个工作在那个年代也是相当繁琐的。为了达到最好的冲洗效果,特吕弗特地跑到英国电影学院的实验室,把当年希区柯克影片的负片拿来一格一格地选择,选择最适合访谈内容的画面。
这部书的“后期制作”居然整整用了四年时间。1966年,特吕弗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这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一部图文并茂的“电影书”(cin -book),特吕弗为每一个重点内容都精选了剧照和照片,让他们的言谈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结合,以解释希区柯克的美学风格。这本书一上世就脱销了,导致美国方面的出版社不得不加印三次。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长达十八年的“希区柯克争论”有了结论,人们终于通过希区柯克电影的全貌、他个人的阐述认识到他的风格。那么说来说去,到底什么是“希区柯克症候”?“症候”(syndrome)其实就是“病”,一种病所表现的全部的典型病理特征就是“症候”。学术界喜欢用“症候”一词形容某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当某个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特殊到一定程度、三言两语说不清时,我们就用“病灶”来指代“症候”,比如“斯德哥尔摩症候”(Stockholm syndrome),就是指被害人在特殊情境下产生同情罪犯并帮助罪犯逃脱法律的特殊心理。“希区柯克症候”就是一种关于电影的心理综合征。从1948年到1966年之间发生的希区柯克争论,暴露的种种“电影观念病”就是它的典型体现。这种“病”非常典型,典型到我们每一位爱电影、评电影、拍电影和看电影的人,都有可能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