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在乔治五世酒店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是一次例行活动。主办方邀请了很多法国报纸,包括《费加罗》(Figaro)、《法兰西晚报》(France Soir)等。在应约出席记者会的人中,既有对电影史略知皮毛的记者,也不乏浓妆艳抹的女青年,而创刊不久的《电影手册》在电影采访方面还是“小学生”。
一般来说,这种采访问的都是无关痛痒的问题,这对希区柯克来说是小菜一碟。他对答如流,谈笑风生,不时幽默一下,逗得女士们花枝乱颤。在寒暄之后,现场突然静了下来,似乎所有人都没有了问题。这时,尚未发言的夏布罗尔鼓足了勇气,打算提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他有点紧张,扭过头来看了看旁边的特吕弗,发现特吕弗此时此刻也正看着自己。于是,他憋红了脸向他的偶像提出了生平第一个问题:“您相信魔鬼吗? ”话一出口,夏布罗尔就后悔了。希区柯克先是一愣,很显然,他没明白这个青年想问什么。但他马上就恢复了笑容,风趣地说:“魔鬼就在我们中间!”这样一句暖场的客套话,让两个青年瞬间倾倒了。他们的记忆在刹那间被偶像的名言洗刷得一干二净,采访糊里糊涂地就结束了。
在回来的路上,香榭丽舍大街上车水马龙。特吕弗和夏布罗尔不知该说什么好。采访内容根本达不到杂志的要求。于是,两个热血青年犹豫了一下,决定重返乔治五世酒店,再度访问希区柯克。
《电影手册》的诞生,为那些因为支持希区柯克而被排斥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人开辟话语阵地。当然,这本杂志创立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捍卫希区柯克。从本质上讲,《电影手册》的出现是为了坚持一种影评观,一种纯粹不受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影响的迷影文化。另一方面,《电影手册》也是为了纪念让—乔治•奥里大成。在这本伟大的杂志创刊前十年,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名字与希区柯克站在一起,他们是崛起于1950年代初的新一代影评人,他们在越来越被学院标准、知识分子趣味、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困扰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界,毅然继承了迷影精神。
《电影手册》第一任主编是瓦尔沃兹,他在创刊初期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办刊策略,并延续了巴赞、阿斯楚克等人的作者理论与现实主义美学的路线。但他的保守策略并不影响围绕《电影手册》杂志创立起一种新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一种观念更开放、视野更开阔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观。比如从《电影手册》第四期开始,《电影手册》首开“美国来信”(Lettre d’Am rique)专栏,邀请《纽约时报》影评人赫尔曼•威恩伯格(Herman G. Weinberg)介绍美国电影。威恩伯格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批评家,曾撰写著名的《刘别谦笔触》(Lubitsch Touch),但就是他再次点燃了希区柯克争论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