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典”在古代汉语中本来是两个词。“经”的原初之义本与“纵”相关联。若引申到时间上,经”便被赋予了在历时之中的绵延之意。“经”之义就由“纵”而至“常”,由经验而至超验,《释名·释典义》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东汉的《白虎通义》释“经”为“常”,认为儒家经典含有超越时间的“常道”。《文心雕龙·宗经》亦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由“常道”而“至道”,不仅保留了它在历史绵延之中的“道”之“恒久”的涵义,而且进一步凸显了“道”之“至”与“道”之“教”的意蕴,“道”的至境与“道”的人文教化之意也由此得以彰明。:。至于“典”,许慎《说文解字·叙》日:“典,从册。在上,尊阁之也。”“典”原本已含有类似于今天书籍的意思,至于由豁泛指书籍到专谓内蕴恒常之“道”的圣贤之书,或可从《尔雅》中得到某些启示。《尔雅,释诂》如是释“典”:“典,常也。”引申为可充任典范的重要书籍,亦即后世所说的“经典”。《释名,释典义》更明确地谓:“经,径也,常典也。”至此,“典”与“经”已开始互训。及至《文心雕龙》,已直接使用“经典”一词。“经典”也由专指重要典籍而延及各种文化艺术的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