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禁断泼寒胡戏的戏剧学考祭
丁淑梅
[摘 要]由禁断泼寒胡戏这一视角考察其表演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祛病求安的生命祈愿、生存诉求与佛教的精神超度、信仰寄托,以及民间禳祭风俗、节日娱乐祈祥庆丰等因素的逐步融合,呈现了不同时期泼寒胡戏的民俗印记、精神内涵和特质变异,经龟兹佛教化和敦煌世俗化,完成了苏幕遮表演形态的戏剧化。这种带有异质文化因素的胡戏输入中原,具体显示了唐代戏剧由队戏、歌舞戏衍入仪式搬演戏故事的发生过程。
[关键词]唐代;泼寒胡戏;禁断;戏剧学
[作者简介]丁淑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成都610064)。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11.1.40—4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BZW040。
唐于九部伎增高昌乐,定燕乐、清乐、疏勒、高昌、康国等十部乐,至此,燕乐体系大备。随着胡乐胡戏不断输入,百戏散乐表演形态的丰富活跃,官方对百戏散乐的抑制和禁断也逐步展开。在唐代禁断的各种散乐百戏中,泼寒胡戏尤为引人注目。那么,唐代泼寒胡戏究竟具有怎样的表演形态?在先后数次被禁的过程中,其表演形态在宫廷与民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对这些未受关注的细节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泼寒胡戏的戏剧化过程,并藉此认识唐代戏剧由队戏、歌舞戏衍入仪式搬演戏弄故事的发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