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的水浒戏剧目名称我们可以看出,与元之前的水浒故事不同,元代前期水浒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梁山英雄的个体行为,并没有写水浒英雄与官军群体性的对抗。作者的着墨点州包不是要描写颠覆王权的起义军将领,而是替天行道的绿林好汉。元之前人们耳熟能详的水浒故事在元水浒戏中成为了水浒英雄行动的背景,并有所发展(如寻话本小说阶段的三十六人,到了元水浒戏中已成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具体的人名、绰号等在不同的剧目中仍有出入),也就是胡适等人考证所说的“梁山泊故事”的底本。如《双献功》里宋江所说:
“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及时兩者是也。幼时曾任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被告到官,脊杖六十,迭配江州牢城。因打此梁山经过,有我八拜交的哥哥晁盖,知某有难,领喽罗下山,将解人打死,救某上山,就让我第二把交椅坐。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某为首领。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来小喽罗,寨名水浒,泊号梁山。”
《李述负荆》第一折宋江也云:“某聚三十六大伙,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喽罗,威震山东,令行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