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在《论戏曲之有益》谈到剧场表演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陈独秀则进一步分析如何“潜移默化”: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头脑出现暂时性的“理性”真空,有利于戏曲表演者将戏曲的思想意识如英雄、复仇、淫欲、鬼神、富贵诸种观念灌注其中,从而把握观戏者的“思想权”。由此陈独秀指出“戏园”为天下人之“大学堂”,“优伶”则为天下人之“大教师”。
箸夫在《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芝芣报》1905),中同样注意到了“剧场”的“直观”“效应”,即剧场上的表演者与舞台下的观众之间“情绪互动”:“当夫柝既鸣,幕既撤,满园阒寂,万籁无声,群注目于场上,每遇奸雄构陷之可恨也,则发为之指;豪杰被难之可悯也,则神为之伤;忠孝侠烈之可敬也,则容为之肃;才子佳人之可羡也,则情为之移。及演者形容尽致,淋漓跌宕之时,观者亦眉飞色舞,鼓掌称快。是以上而王公,下而妇孺,无不以观剧为乐事。是以剧也者,于普通社会之良否,人心风俗之纯漓,其影响为甚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