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步人“社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时期以来,戏曲的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征遭遇挑战,有逐渐淡化乃至逐渐灭失的倾向和危险。地方戏“趋同”的现象日益显现。
绝大多数地方戏不考虑自己在表现能力上的优长与不足,热衷于向成熟的大剧种看齐,竞相选择“重大题材”,这种努力有的虽然确实拓展了剧种反映生活的能力,使不太成熟的小剧种迅速成为了成熟的大剧种,但也导致剧种传统特色的淡化。例,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行当的某些“三小戏”本来在表现家长里短、情感微澜上有优势,表现重大题材则显得捉襟血乏种种因素诱惑,热衷于选择力不能胜的“重大题材”,因而不得不经常“借鉴”大剧种的表现手段,结果不但没有创造出好戏,而且导致了剧种特色的丧失。
我国现有剧种的历史有长有短,其文化积淀有厚有薄,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表现能力也各有千秋。如果能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则是戏曲之幸。但是,不幸的是,绝大多数地方剧种为了提升表现能力,都向京剧看齐,特别是在行当、身段、程式动作、服装、化妆、道具上多“借鉴”京剧,致使许多地方戏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个性特征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