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探母的杨四郎和探母的杨八郎——从《杨家府演义》到京剧《雁门关》
杨家将探母故事的主角杨四郎这个人物,最早见于明代小说。本文对杨家将探母故事的探讨,也从明代小说开始。杨继业第四子杨四郎,最早见于明代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以下简称《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中名为杨延朗的杨四郎,为掩护被辽军围困于幽州的宋太宗突围,伪装成宋太宗出城诈降并英勇杀敌。被俘后“挺立不屈”,面临斩首“全无惧色”。萧太后“见其慷慨激烈,神采超群,心甚爱之”,“意欲将琼娥公主招赘此人”。于是四郎与琼娥公主成亲,成为辽国驸马。其后,在宋辽两军对垒时,他暗送情报使孟良等人成功截获辽军粮草,并在两军交战时屡次暗助宋军。辽军兵败后其携妻琼娥公主回宋见母。书中没有杨四郎在两军交战期间探母、回令等情节。《北宋志传》与杨四郎有关的情节与《杨家府演义》基本相同,也无探母、回令等情节。戏曲中的四郎探母故事,与明代的杨家将小说并无直接渊源关系。
杨家将被招为辽国驸马在戏曲中最早见于《昭代箫韶》昆曲本(今存有嘉庆时印本)。其中有杨继业之子杨贵(已改名木易)得知其父被围欲前往救助,但为郡主耶律琼娥所阻的情节。从《杨家府演义》中四郎杨延朗之妻为琼娥公主判断,《昭代箫韶》中的杨贵应该就是杨四郎。此剧中的杨四郎也未曾探母。现存戏曲剧本中,在辽宋两军交战时探望母亲的杨家将,最初并不是后来以“探母”著名的杨四郎,而是不见于《杨家府演义》杨八郎。
戏曲中杨家将在辽宋交战期间探母的情节,出自《雁门关》等戏。但其中探母的并不是杨四郎而是杨八郎。根据《杨家府演义》和㈦匕宋志传》,杨继业只有七个儿子。在《杨家府演义》中他们分别名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杨家并没有名为“延光(山西上党梆子剧本)”或“延顺(京剧和河北梆子剧本)”的杨八郎。杨八郎这个人物,是戏曲艺人的创造。
《雁门关》现存有三种版本,两种是连台本戏:一是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雁门关》,全剧共有五本。剧中与杨八郎有关的情节是:被辽国太后萧银宗招为驸马的杨八郎,用其妻梨花公主盗来的令箭入关探母。其母佘太君命其刺杀萧银宗。八郎返辽后刺死萧银宗后携梨花公主出逃,被辽国国舅萧天佐率兵包围。八郎在妻儿脱身后自刎。
另一种是曾经较为流行的京剧《雁门关》。京剧《雁门关》全剧共有八本,其中与杨八郎和杨四郎有关的主要情节是:四郎杨延辉被俘改名木易,被招为驸马配碧莲公主;八郎杨延顺改名王司徒,也被招为驸马配青莲公主。八郎得知其母来至雁门关,经青莲公主帮助从萧太后处诓得令箭得以过营探母。原打算探母后连夜返回,却被孟良以杨家通敌相威胁被迫交出令箭。宋军利用令箭杀入雁门关。萧太后得知令箭被杨八郎带入宋营,欲将青莲公主斩首。后经碧莲公主主等求情,乃准其戴罪立功。青莲、碧莲欲将八郎从宋营擒回,不料却被八郎和四郎的原配夫人蔡秀英和孟金榜擒获。佘太君和蔡、孟二人厚待二公主,二人暂留宋营。萧太后得知驸马木易乃杨继业之子杨延辉,将其及子女绑至城楼欲行刑,佘太君则将青莲、碧莲绑至城下相威胁。杨八郎与杨四郎分别于城下、城上求情,双方暂且收兵。后宋军大败辽军,萧太后下降表,杨八郎、杨四郎与青莲、碧莲公主团聚,辽宋两国罢干戈为玉帛。
另有河北梆子本戏《雁门关》,情节与京剧《雁门关》大同小异。
在以上三种《雁门关》剧本中,小说中没有的杨八郎是重要人物,剧情因其探母而发展。上党梆子中的杨八郎探母后回辽刺杀萧银宗,并在出逃被围无望脱身时自杀,性格刚强,算得上是宋朝的英雄。京剧和河北梆子《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相比之下则性格较为软弱,在两国交战过程中被动而无所作为。相比之下,京剧《雁门关》中的杨四郎既没有探母,更没有遵从母命回辽刺杀萧太后。在其妻碧莲公主被俘后,他被发现是杨继业之子而险被萧太后斩首,只是在佘太君威胁要杀碧莲和青莲公主作为报复的时候才得以毒保命,在整个辽宋交战中毫无作为。#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