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开始了“戏剧复兴”小高潮。一般来说,1976-1978年是戏剧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有两种形式的戏剧得以展开,第一种是“文革”前就比较著名的戏剧,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等;第二种是70年代末由一批专业或非专业作家创作的戏剧,如宗福先《于无声处》、沙叶新《陈毅市长》、崔德志《报春花》、邢盆勋《权与法》、苏叔阳《丹心谱》。1979年起开始了另一波更为复杂的戏剧运动,和前期深受“文革”压抑、开始反正的戏剧运动不同,这一波戏剧运动不仅仅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而是以更为丰富的戏剧形式探讨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种种联系,探索的意味更强烈一些。如北京《有这样的一个校园》、上海《炮兵司令的儿子》、安徽《一个顽固的生产队长》、湖北《考虑考虑》等,尤其是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这些戏剧通过现实问题把过去和未来紧密连:一起思考。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在海外的影响比较大,有很多海外学者通过这部戏剧发表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戏剧影评范文与电影结局影片分析意见。这股戏剧蔽在1980年代初很快地分化、转向,铲盛“批判现暮主义”戏剧派,其代表戏剧包括1981年李龙云的五幕剧《小井胡同》等。2002年密歇根大学出版《小井胡同》(Small Well Lane;A Contemporary Cihinese Play and Oral History)单行本,由Hong Jiang和Timothy Cheek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