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南戏北上:越剧的南方性和爱情的主题
有关梁祝的故事,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晚唐张读所撰写的《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这段材料已经包括了之后各种戏曲版本都有的基本要素如“伪为男装”和“跳墓并埋”。其中尤其以“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最为惊心动魄,祝英台之悲痛竟能大到地陷,足见哀之深,可与另一传统民间故事中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情节媲美。早在1930年容肇祖写的《祝英台故事集序》中就提到:“我以为祝英台故事在民间贯注之容易和通行之普遍,除了它有悠久的历史关系之外,故事的简洁而动听,自是它的存在和流布的原因;而悲剧的结局,更容易使人有惋惜的情怀和深刻的印象。”另外从这段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整个故事的重心是落在祝英台这个女性人物身上。整个记载以祝英台开始,也以她被谢安誉为“义妇”为结束,两人之间的爱情似乎不是关注的重点,梁山伯、祝英台及马文才之间的门第高低及贫富的细节在此段文字中更无从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