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南戏北上:越剧的南方性和爱情的主题
1950年7月,王亚平发表文章解释了梁祝这个民间故事受民众的欢迎与这个故事所带有的悲剧性和传奇性两大特点密切相关:“故事性强,起始、经过、结尾,带有传奇性,又带有现实性,其中大部分故事是民众在爱情上可能发生的情节,这样的故事是他们所熟悉的,也就是被他们所喜爱的。”在文章的结尾,王亚平建议新政权保持这些最有价值的部分,并可以把它们改编成戏曲或诗歌,应该会很受观众的欢迎。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也正是王的文章第一次用“封建婚姻的一幕大悲剧”来阐释这个民间故事。在此之前,如在二、三十年代,在走向民间的运动中,钱南扬曾倡导收集祝英台的故事,后来部分资料发表在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93、94、95期合刊《祝英台故事专号》上,由容肇祖作序,但当时关注的重点多是故事版本的演变及地域的分布,而较少讨论梁祝故事发生的社会原因,即时有涉及,也多限于妇女的地位问题。可是在50年代,王亚平的“封建婚姻悲剧论”越来越成为政府推这个民间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如何突出封建婚姻的悲剧性也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阐释和改编梁祝故事的一个中心。在50年代,相对来说,原先二、三十年代民俗学家比较注重的由祝英台女扮男装出外求学而引发的传统女性地位及男女平等的主题反而在此时显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