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程式、戏曲的表演传统逐渐丧失,代之以斯坦尼话剧的理论话语,戏曲也越来越疏离观众,成为戏剧者的自语自述。舞台上越来越干净,离戏曲的表达也渐行渐远。戏曲从剧作家剧本到演员表演,再到观众欣赏,是三位一体的完整的艺术链,如果艺术链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会改变。在戏曲“戏剧化”、精致化过程中,因为对观众的忽略,其实也不仅仅是忽略,是因为我们把戏曲视为一种“艺术”,视为教化、视为一种宣传、教育,使得它与台下观众不再是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而成为接受教育教化的对象,造成戏曲缺乏活力乃至机制的改变及破坏。
中国戏曲有多种特征,很多不同于西方戏剧之处,其中一个重:征就是中国戏曲有顽强的生命力。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尽管其历史形成比中国戏曲早许多,却都是昙花一现,成为历史,成为今日风蚀的石头剧场。但是中国戏曲从它延生以后,有上千年的历史,非常具有活力,这个活力来自哪里?不完全是因为剧作家,不完全因为演员,而恰恰是剧作家、演员和观众所形成的一种观演关系。中国戏曲有很强的调适性,不是说它一成不变,而是随时根据观众的需求调适演出。另外就是它所具有的祭祀性,延续了戏曲生生不息的展演。玉这种春祈秋报的祭祀性是维系一个地方戏曲存在、频繁演出的保证。丰收之年,某地戏曲演出红火可以理解,因为碛保证。即便在遭受严重的旱灾、水灾或者重大战乱之后,戏曲的演出依然蓬勃兴旺,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祭祀性。而在戏曲“戏剧化”和精致化进程中,戏曲的这样一些维系其演出和兴盛的文化根基被动摇和铲除,被当代戏曲舞台净化掉,使得积极、互动的观演关系变得单一化和被动化。当代在追求戏曲精致化的过程中,也带来很多丢失和改变。历史上中国戏曲观演从来都是一种互动关系,演出中观演随时在交流,有时演员也是观众,观众也介入演出,观众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看客,在那里很冷静、很有品位地欣赏戏曲,不是这样的,尤其在民间更非如此。新世纪戏曲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民间剧各地演出过程这种祭祀性的恢复,发展是非常快速的,这是一种文化和传统,应该加以研究,应该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忽视,也不能完全把它摒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