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后的楚剧,为适应城市演剧需要要不断向汉剧、京剧学习舞台表演艺术,雅化倾向明显,而1928年后开始实施的许可证管理,在此基础上对楚剧的雅化进程又起到了明显的加速作用。
首先,楚剧训练班的学了习和培训使楚剧的舞台语言、舞台风格得到雅化。《楚剧志资料汇编》记载:“旧花鼓戏中妇女自称‘奴家’、‘小奴’,训练班‘老师’说这是封建的,要一律改称‘我’,旧戏中的‘荤词’一律取消。”楚剧老本中许多“有涉淫秽、有伤风化”的剧本也被禁演,或者由戏审会“改良”后方可演出,如楚剧第二期训练班规定:“学员们把老剧本口头报上来,由人记录,交给训练班的老师去修改,修改审定后印发给学员,人手一册,以后演出就只能照改的本子唱。”
其次,许可证管理在实施中出现大规模的禁戏,导致楚剧演出剧本缺乏,从而使文人写戏、改编大戏、创作新剧剧本的情况日益多见,这也间接导致了楚剧的雅化。许多楚剧剧目长期被打压,遭到禁演,即使戏审会成立后重新审定、解禁了一些剧目,遭到禁演的剧目也至少有30出。作为起于民间的小戏,楚剧剧本本来就少,而被禁的戏又多是舞台常演、观众爱看的剧目,所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剧本荒。为了解决困境,楚剧开始聘请“文人写剧本”,如请龚啸岚写了《潇湘夜雨》、《岳飞传》等戏,请戴琢逭写了《杀狗惊妻》、《哭秦廷》、《龙凤环》等戏,请戴琢章写了《七侠五义》、《杜十娘》等戏,请沈振洪写了《封神传》、《狸猫换太子》等戏。此外,还从京剧、汉剧、新剧改编移植了《三笑姻缘》、《姊妹花》等戏。这些文人编写的剧本和改编移植的剧本,大都是“袍带戏”;比起来自民间的,多表现家庭日常生活、爱情婚姻问题的老本戏来说,其雅化色彩比较浓厚;同时,为适应这些剧本,楚剧舞台表演也要“穿蟒袍系玉带”,需要“文绉绉”的唱词和对白,故舞台表演也相应地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