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王钟声的通鉴学校还是任天知的进化团,其秉持的戏剧教育思想还仅仅停留在外部,只是借助戏剧形式以及戏剧舞台实现其向民众宣讲的社会教育目的,戏剧教育思想等同于对“戏剧可以教育”的思想认识。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真正走向成熟,是由蒲伯英、陈大悲等人开始认识到戏剧教育与美育之间的深刻关系而启程的。蒲伯英“为教化的艺术观”以及陈大悲“爱美的戏剧”理念,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蒲伯英(1875-1934,原名蒲殿俊,字址庵,四川广安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多,自幼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1898年殿试落第后返乡办新学“紫金精舍”,鼓吹社会改良。,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1908年归国后在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1912年与梁启超等人组织“民主党”。1917年张勋复辟使其政治理想破灭,遂一心于社会教育。1921年创办中国历史上首本戏剧杂志《戏剧》月刊并发表一系列戏剧改良文章。1922年创建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蒲伯英的戏剧教育思想,一方面继续重视戏剧作为社会教育之利器的功效,另一方面认为这种“为教化的艺术”或“再生的教化”,“能使民众精神常在自由创造的新境界里活动”。他指出:“我们从此可以认定了:‘再生的教化’是人类最高的教化;发展‘再生的教化’是现代戏剧的职责:利用娱乐的机会,以艺术的功能来发展再生的教化,就是近代戏剧底完全的意义。”与王钟声、任天知等人相比,蒲伯英已经认识到了戏剧教育的美育特质。
陈大悲(1887-1944),原名陈听奕,笔名蛹公,浙江杭州杭县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早年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1909年在该校参加新剧演出活动,加人文明戏班,是春柳社的重要成员。1910年参加进化团,开始新剧的职业演员生活。常饰女角,善演悲剧。1921年与欧阳予倩、徐半梅、郑振铎等人在沪上组织“民众戏剧社”,并提倡“爱美的戏剧”。“爱美的戏剧”取自英译,有两层意涵:其一是指非职业化的、个人爱好的戏剧;其二是指以审美和艺术为追求的戏剧。陈大悲曾谈及:“断自今天来说,我国实在还没有爱美的戏剧发生。因为一班有知识的人所组织的新剧团,都很少充分研究练习的机会,虽然知道这一种‘美’,而还没有圆满实现这一种‘美’能力,这是不必讳言的。至于旧剧的‘票友’,那更难说了。他们用的工,费的力,虽然比现在研究戏剧的人多上十倍,因为他们没有‘现代戏剧’的观念,又缺乏审美的意识,只知死在那非戏剧的旧戏脚跟讨生活。”陈大悲认识到,“美”正是现代戏剧所追求的核心,而“审美意识”正是关联现代戏剧与现代戏剧教育思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