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的意义:《梁祝》故事改编与新婚姻法宣传
电影中最诗意的一幕其实是结尾的“化蝶”情节。电影制作者特别利用电影媒介的优势,用特技来呈现梁山伯墓在雷雨闪电中突然裂开及用制作动画片的手法来制造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向彩虹飞去的场景。在电影的结尾,还特意加上了两位演员在花丛中穿梭跳舞的曼妙舞姿。在50年代,当时一些改编者曾提出舍去化蝶的迷信结尾,以助于将祝与她父亲之间的家庭冲突改歹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如在1950年8至9月发表在北京《新民报》上的连环画版本里,故事结尾变成祝英台的父亲逼迫她用剪当时有人甚至建议梁祝两人参军人伍为自由婚姻作斗争。如何区别迷信和神话是50年代地方戏曲改革的争论焦点。在改革的初期,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判定一个剧本的好和坏。在1951年,马少波发表了一篇题为《清除舞台上的病态及邪恶形象》的长文。文章中,他以举例子的方式来澄清哪些形象需要去除。对改革委员会来说更难的是重评那些总体正确却夹杂着少量迷信因素的剧波特别指出要区别神话和迷信,还批评了把神话当成迷信的现象。他举的例子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蝶情节。在他看来,化蝶是神话,不是迷信。他认为试图寻找科学证据来区别神话和迷信是不必要的。神话情节存在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于它的政治意图。周扬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更清楚的澄清。他对神话作了一些定义并用一系列对比词汇例如积极与肖极,反抗还是屈服来区分两者。他赞扬梁祝故事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叫总结这个时期的讨论文章来说,关于神话与迷信之间的争论转换成民间故事可以为政治的目的做多大的改变这个问题上来。其实,最早的梁祝故事并没有化蝶的情节。在南宋时化蝶的情节开始被加进梁祝的故事,而直到清初才被介绍进民间版本的梁祝故事中。至于越剧版本,根据范瑞娟的回忆,1951年,东山越艺社50余人参加了华东实验越剧团,又排演《梁祝》一剧赴京演出时,按当时的团领导之一伊兵的建议,将原来的尾声舞蹈改为梁祝变成一对白色蝴蝶翩翩起舞。后,周恩来观看此剧时,特别建议将白蝴蝶转化为彩色的。对于化蝶的被批判,在当时,更多影评范文与电影结局影片分析者却批评了这些武断地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篡改的。何其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以“浪漫主义”和“美丽的想象”为由替化蝶情节作辩护,并指出保持“民间传说原有的色彩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而改编“不是仅仅依靠几个革命术语或几个简单的社会科学的概念就能够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