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达内一生,从电影的“世俗化祝圣”到共产主义理想,他经历了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乌托邦。法国电影现实主义尊奉的原则之一,就是艺术有能力再现、改变社会现实。巴赞相信电影可以帮助工人和学生认识到时代的运动,进而投入到战后的左翼运动。法国许多艺术家都具有类似的入世观念,左拉就认为艺术是政治进步不可分割的因素。二战之后,巴赞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投入到这种理念的实践中。他为左翼组织“劳动与文化协会”(Culture et Travail)工作,在这个背景下,到工厂为工人放映富有政治启示色彩的经典影片。显然,对巴赞来说,最大化地争取观众去了解电影就是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这同时满足既是天主教徒又是影迷的巴赞的入世愿望。
与巴赞相似,在1970年代左翼“战斗电影”(le cin ma militant)最活跃时期,达内如同二战后的巴赞一样,投入到“文化阵地”(front culturel)的建设中。而他没有意识到他正重复着巴赞曾走过的路。尽管“战斗电影”最终销声匿迹,达内从未放弃这种信仰,即电影能改变社会和现实。在临终前几个月,雷吉斯•德布莱里(R gis Debray)为德法艺术电视台(ARTE)拍摄的达内访谈中,达内再次谈到了“战斗电影”的失败问题,而此时已经是战斗电影销声匿迹十五年后了。他说:“过去十年,电影少了百分之三十,但却多了百分之三十的勒庞主义者。”勒庞(Le Pen)是法国极右翼民族阵线党领袖,宣扬民族主义和国有产业私有化,在法国拥有越来越高的支持率。达内逝世之后,勒庞在法国政坛的声势达到了顶峰。
2002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勒庞竟然从十七个参与竞选的党派中胜出,与希拉克进行总统竞选,代表着法国极右翼势力的上升,让左翼知识分子感到莫大失望。这说明达内当时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的。达内的“电影介入”思想,与德吕克在1920年代、特吕弗在1950年代从事的“电影合法化”运动(l gitit du cin ma)精神一脉相承。在1920年代,电影合法化运动让电影从不入流的低俗表演,变成受人尊重的现代艺术。1950年代的争论,让人们像对待作家、艺术家一样尊重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权力。而到了1970年代,达内再次坚持电影的介入力量,本质上是对电影合法化运动的延伸,他希望电影能够介入现实,改造社会,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角色。在这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成为达内援引最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