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戏剧谷”的“四大平台——推广、资助、演技、演出”的全方位建设,使真在2003年当年就有了社会和经济双效益。至2015年,上海市仅话剧演出场次就高达3000场,而话剧中心一年制作了33台新戏;在这一戏剧园区打造的过程中,仿佛一夜之间,20余家民营剧社全部扑向上海市场竞争;一度出现《武林外传》、《杜拉拉》、《鹿鼎记》、《茶花女》、《漂移》等5部作品同时在外巡演的盛况,在全国演出市场树立起上海话剧的响亮品牌。
北京市的东城区早在2007年,就正式启动了“戏剧文化城”的建设,推出了“戏剧东城”的口号,出台了《东城区关于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制订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聚合戏剧资源,为艺术院团、专家、编创人员、演出场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戏剧文化的繁荣发展。在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承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宣传东城戏剧文化特色,促进戏剧交流发展。免费发放4万本《戏剧东城宣传册》,成功举办“戏剧四季风”活动,带动戏剧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仅2015年一年,全区戏剧演出高达4100多场次、观众95万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9剧场的建设与开发。为了更好地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9个剧场”经过数年的培育,在201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9剧场”。经过了五年的经营积累和市场建设,北京9剧场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经营成绩十分突出。在北京2015年的小剧场戏剧市场中,“9剧场”占据份额最大,演出剧目94个;话剧演出场次835场,培训、讲座等活动场次146场,全年总场次为981场;全年营业剧场6个;平均每场演出2.7场次;全年观众数量为16万人次;票房总收入500余万元;场租收入342余万元。无论是在演出场次及演出剧目数量上,9剧场连续两年保持着全市第一的纪录,并创造了同一晚上演出6个不同剧目的新纪录,以及每晚平均上演场次2.7场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