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不知道在以后的人看来,会用怎样的笔法,来渲染和描绘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时刻都穿行在曾经发生的历史片段里。象我十六岁时,把暑假最好的光阴交付在图书馆里:那时我和馆长的女儿是好朋友,几乎每天,我都在藏书室里高耸的书架之间渡过。
那种老式的藏书架,下面是上锁的柜子,这柜子往往会比上面的书架多出一块来,大约30—40公分,却刚刚可以让削瘦的我,在走得累的时候平躺在上面。
拣几本厚砖一样的外文词典枕在脑下,借着高高的玻璃窗上投射下的日光,把儒勒.凡尔纳的小开本举在头上,经常就这样迷蒙睡去。一觉醒来,无数微尘正在金色的光线里飞舞,被窗檩隔住的光线形成了阴影,把整个窗户的形状放大成一个梯形依次投印在书架上、我身上、还有地上。
那些微尘,一点声音也没有,却喧闹得不亚于任何一个繁忙的都市。我是这样温柔地被它们包裹着,包裹得我头昏目眩;那种感觉,就象达利画里软绵绵的时钟——我总觉得他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人在太阳所营造出的时空留下轨迹,可以抽象成为一级级台阶般上升的折线,也可以是一张软塌塌如和得太稀的时间馅饼,里面装满了欲望和由这欲望带来的恐惧——归根结底,这欲望,还是来自于太阳,又要归还给它。
我站立在这无数微尘轻舞的光线里,似乎是在图书馆,又似乎刚刚从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上归来。
1998年,象倒退的录影带,从2008的胶片上回放,隔着十年的光阴看这部片子,让我回到了16岁的暑假,在图书馆里站立在浮想联翩的窗格下,淡淡的阴影带着微黄,无端在水泥地上印出一片大西洋海面才会有的鳞鳞波光。
关于这片子的版本,通行的有两种,一是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杀》,一是国内版的《荆轲刺秦王》,我先看的是前者。也正因为看完前者,奇怪为何当初它会受到如此一边倒,甚至可以说是口诛笔伐的如潮批评,便又找了国内版的来看。通常为发行计,同一部电影有不同版本,可以理解,但是被剪得如此面目全非,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两部电影的,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这一部。
看完了,也就释然。
《刺秦》也好,《英雄》也罢,十年来没有走出的困境,是从秦时就种下的根苗。
所以阮籍遇穷途然后痛哭,而鲁迅,费了许多唇舌,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这两种,倒分别为这片子的两个版本而印证。而前者印证的,正是歧途。
试比较两个版本中,除吕不韦的处理不同之外,国内版里另外独有的一些特色情节。
其一,秦灭赵时,赵国的孩子们在邯郸城破之际,纷纷从城墙上往下跳,以示不降。有一个镜头更是重点描述了一个赵国的兵士在秦兵的围攻之下,抱着孩子从城墙上跳下去,喊到:“赵国永远不降。”
其二,对赵女的刻画。灭赵前一天她与秦王政在邯郸城外的一段台词,当嬴政说明天就要攻城时,赵女说:“我真傻。我以为有了你,百姓就可以不用再流血。可我一路上看见,是你的军队,把人吊在房梁上绞死,绑在柱子上射死。把村庄夷为平地,城池烧成废墟。这些都是你干的,你跟那些王有什么不同?”嬴政说:“可这是赵国,赵国不同。”赵女:“你答应过我,要救助天下的百姓。看看我的脸,你现在记起来了吧?”在嬴政大吼出“赵国不同。”并陈述以前在赵做人质所受的屈辱时,赵女说:“可你的母亲是赵人,赵国,有人在你受难的时候帮助过你。你过去的名字,叫赵政。陛下,只要你心里还有怨恨,你就成不了天下的王。天下的王,要爱天下的人。天下的人,不管从哪个国家来,都是你的臣民。赵王已经下令,要杀死赵国的孩子,如果你去解救他们,不再滥杀无辜。你就还会得到赵国人的爱,天下人的爱。”言毕赵女向嬴政揖跪,问:“你答应我吗?”嬴政扶起她,说:“我答应你。”
其三,邯郸城破,秦王手持一小孩拔浪鼓,走向未来得及跳城的孩子们,让手下的王简放他们走,然后屈身于一赵国小孩面前,要把拔浪鼓给他,结果被这孩子唾面。嬴政起身,笑,出门,叫:“王简。当年我随先王回秦的时候,赵王曾派兵车追赶,他是怕我会报仇。”低头摇动拔浪鼓,仍笑,说:“现在,我也害怕。”于是剩余的孩子全被坑杀。前一天的承诺,被其亲手打破,直接导出了赵女口中,也是全片中被反复强调的一句台词:“天杀的嬴政”。而这句台词,已经暗示了荆轲必败。
其四,嬴政伏跪在其将死的母亲跟前,说:“儿从赵国回来了,儿把咱们的仇人都杀了。把仇报了。”其母亦唾其面,也说:“你这个天杀的。”然后咽气。
其五,镜头闪回到赵女与荆轲,赵女对荆的一段道白:“找刺客去咸阳,这一切都是我和嬴政安排的。我已经告诉你了,那时候,我是他的女人。我们小的时候,爹爹常常喝醉了酒,躺在雪地上,都是嬴政把他背回家。他那时才十几岁,怎么背得动啊?他很孝顺,对母后也好。周围的孩子都喜欢他,他那时候好,他那时候不一样。嬴政什么都知道,你去了……”话未必,荆轲说:“可我不能再让他杀燕国的孩子,杀天下的孩子。”于是赵女动情,仆入其怀,二人拥抱。
其六,后续的情节中,除了大殿刺杀一节,两个版本基本相同外,国内版多出的情节有:
1、太子丹、荆轲、赵女、秦舞阳四人对刺杀进行操演,成功后荆轲一人回到房中,镜头描绘揭示其决心刺杀前的内心活动:除有周迅扮演的盲女自杀场景外,更多的是赵国城破时,百姓四处奔散的乱象与赵国孩子们静默肃立的场景;
2、秦王在宫中,坐于江山一统图上,叫跪着的卫兵:“过来,陪寡人坐一坐。”卫兵头仆于地向前,然后抬头,不敢于秦王对视。嬴政问其中一人年纪,得知其十五岁后,说:“成人了,可以做大事了。寡人在赵国,可比你小。那时候好,吃也不饱,穿也不暖,一心就想做王。那小女子,我那小女子说我,可以做王。”停顿,喃喃自语曰:“那时候好……”此时一长者说燕国使者到,问其见还是不见。嬴政说见,得知这名为荆轲的使者会剑术时,又说:“剑是要他带的,但是你要预备。”
至此,两版本的主旨已各自分明。
日映版,是以荆轲从杀盲女失落自我而决定不再杀人,然后又为赵女所感,决定助燕杀人的心路过程,嬴政在其中,更象莎翁笔下刻画的君主,被野心驱使杀伐屠城并神经质。国内版,从老少两代史吏不断提醒秦王“君王嬴政,你忘了秦王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秦王答:“嬴政一刻也不敢忘啊!”开始,其中反复借“天杀”来强调王权的不可颠覆性。叙述角度的完全不同,导致赵女的形象,虽然同样是平民视角的代言人,天真纯朴并被王权所欺骗,在日版里,成为合理的存在;在国内版的叙事语境下,却完全多余而笨拙。不入穷途,又做何解呢?
但刺秦的故事还没完,其后又有《英雄》,看了让人无言而又无言。原来在王的眼里,生的所有意义,全在于你如何去死。而陈凯歌,是为刺秦所分裂了。一面是有如莎翁戏剧笔法和黑泽明镜像的气韵,一面是努力安排了好多的镜头来修修补补、自圆其说。可怜,看得大家这么累,终于有如胡戈者用一个馒头,解构了刺秦这场血案。
回过头来再看赵女(日版中的),应该是比《鬼子来了》里面纯朴到可笑甚至可悲的村民更早被愚弄平民的代表。区别只是,赵女被王愚弄,村民们被更多的王愚弄。如果赵女的那些台词(国内版)大家都知道不是真的,那这些到底是说给谁听的?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深深的鸿沟,横亘在一出大戏的舞台中间,让人失语。
而演员的表演,精彩得足以用哀叹来形容。李雪健不必说了,王志文根本是个天才,陈凯歌自己,也演得如此的好,至于周迅的那场戏,有兴趣的话,请一定看日版。那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几句台词,便胜巩俐无数。而十年后,这些人,也再不可能再聚在一起了。下一次的刺秦,会是何时?这一群英雄般的人物,要多少年以后才会重现?这确实是一出太长久的悲剧,沉重得讲叙者都站在了被唾弃与被批判的边缘。
合上《海底两万里》,关闭荧光闪烁的屏幕,说一句深深的感叹,落到16岁的图书馆里。时间总是这样,淡忘一些,又想起一些。想起的缘由,其实也都为一些极微小的事物,比如:昨日昨时,看的这场电影;某时某地,偶遇的一个故人。身处于这场巨大的困境里,且荷杖而歌,且从容徐行,且沉吟,且思量。虽然日版不错,但最后让赵女怀着荆轲的娃儿,挺着大肚子微笑离去又还是落了俗套。放在夏瑜坟上的花圈,只是一个安慰内心不平的假设。天真轻信如赵女者,最终,是免不了要为秦而殉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