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曲理论重要的不在它的理论性阐发,而在它的文献性,这也是戏剧理论早期的主要特征,并且也呈现出戏曲综合性中分门别类论述记载的特点。《唱论》、《中原音韵》、《青楼集》、《录鬼簿》各有侧重,有的是歌唱音乐,有的是音韵格律,有的是演员技艺,有的是作家生平简介。所以,虞集说作者“尝恨世之儒者,薄其事而不究心,俗工执其艺而不知理,由是文、律二者,不能兼美”。目的是要达到文、律两美。周德清在书名下也注明:“正语之本,变雅之端。”《录鬼簿》“叙其姓名,述其所作”,目的是“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都有一种“冰寒于水,青胜于蓝”、追求文律兼美、确立范式的愿望和指,元曲、元杂剧的“体卑”曾经为文人士夫诟病鄙弃,但也是它的文学性得到后人的肯定和欣赏,如国维所精辟总结的,“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氏在此后还特意加一句:“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并且认为“元杂剧之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赏之,至有以关汉卿比司马子长者”。王国维从文学角度将元曲、元杂剧提升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