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部《十七岁不哭》伴随我度过了整个初中时代,放学后和结伴而行的同学边踩自行车边谈论剧情是我们乐此不疲的项目,每次电视台的重播都能让我们激动一阵。不久那些叽叽喳喳讨论杨宇凌、简宁的初中生们也迎来了自己的十七岁。我把行李收拾好,来到了离家三十多里地的寄宿高中,真正体验起了那个“不哭”的时期。在繁忙学业和升学压力中疲于奔命的时候,渐渐消褪了当年的狂热,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人物似乎就这样被忘却了。
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到了当年《十七岁不哭》剧作者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天长地久》,片子巧妙地糅杂了多种元素,既有类似《骄阳似我》里心理疗伤的情节,也有类似《阿甘正传》里历史事件的线索,还有类似《情人结》、《幸福的黄手绢》等片子里男女主人公分离、等待的桥段,但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处处隐藏着《十七岁不哭》的影子,尤其是“振华中学”这一校名,更是唤起我脑海深处的记忆和情愫,心里装着满满的感动。但李芳芳带给我的不只是这些,她在《天长地久》中用这十几年间的历史事件把整个故事串接起来,我也随着镜头的推移回忆了自己十年的生活点滴。2001年申奥成功第二天的早上,数学老师进来满面春风地说:“同学们,北京要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了,希望大家都能考到北京,亲眼目睹这一盛事!”当时住在全封闭学校中与世隔绝的我们对此消息并不在意,觉得那七年之后的事离我们是如此遥远。只是有同学说道零八年那会我们大学毕业了,考到北京也没用。大家会心一笑,便继续埋头做眼前更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题。当然,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的那一刻我们未曾即时见证,只是在几年后看的纪录片里才得以了解。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我们被关在学校里两个月没出过校门,教室里天天熏醋杀菌,大家就在这浓浓的醋味里全身心备战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全然不知自己所在的县城是全国非典重灾区。6月7日高考结束后,我躺在床上翻看一本过期的《当代歌坛》,认认真真地看了有关张国荣跳楼自杀的详细报道,之前我对他并不熟悉,那刻也仅仅意识到这个叫张国荣的香港男演员死了。9月,我怀揣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在读大学的四年中看了许许多多的电影,包括那部给我强烈震撼的《霸王别姬》。记得电影结束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种种情感和思绪萦绕在心头,在博客中写下了长长短短的文字来宣泄。2007年本科毕业后我继续读研,依然觉得即将到来的奥运离我很远,没有去关注,也没有投递志愿者申请。但机会却结结实实、真真切切地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被选去奥运村商业区工作,从奥运会前期筹备到残奥会结束,在那里待了将近两个月,每天坐着奥7专线在学校和奥运村间奔波,被晒过也被淋过,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期间见到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他们照了许许多多的合影,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纪念章,每天的工作都充满激情和期待。当最后一天残奥会闭幕时,我们有幸得到了肯尼亚代表给的入场证,从运动员通道走入了鸟巢,全程看了闭幕仪式。当盛大的典礼落下帷幕,欢快的音乐戛然而止时,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也终止了。在以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当回忆起奥运村的经历,我都觉得像是一场恍惚而美好的梦。再回想起当年数学老师的话,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我大概是全班五十多个同学中离奥运最近的一个,最终参与其中的唯一一个。每次看到有关奥运的影像时我心中都荡漾着难以自持的感动,当电影中也出现开幕式的场面时,我内心的真实感、真切感是那样强烈,庆幸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我能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拭去即将喷涌出的热泪。
我想现场的每位观众都和我一样在随着主人公的经历回忆着自己这十几年所走过的路、所发生的事,这部电影就像搅拌机一样,涤荡起我们八零后群体内心深处的记忆。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从不哭的十七岁成长到了即将而立的二十七岁,在这期间有人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也有人被爱折磨得遍体鳞伤。星辰跟明远说,我们在走入爱情之前心中都有过创伤。但在电影结尾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抚平了伤痕。所以他们是幸运的、幸福的,不仅仅是因为终成眷属,也因为他们的伤是初恋前的伤,是幼年时的伤,只要鼓起勇气回到十几年前,拉起自己童年的手和她(他)一起正视去那个现实,去将延续已久的怨恨释怀。而现实中我们每开始一段新的恋情,都带着小时候的伤和上一次失恋的伤,如果没有将这些新痕旧疤处理好,就可能弄得更伤痕累累。所以《天长地久》让我深刻感受到,与其让伤口一直隐隐作痛,不如早日狠心将疮疤剜却。#p#分页标题#e#
这部电影的画面也很值得让人称道,我随着镜头又一次畅游了美丽的西子湖畔,烟雨江南。而且荧幕上的西湖景象有着水墨画的质感,水气笼罩,雾色缭绕,比我亲眼看到的更美更迷人。
真得非常感谢李芳芳导演,让我能在这个初春时节欣赏到一段纯洁美好的恋情,并尽情回忆了自己十年的成长历程。观影结束后发现外面飘起了濛濛细雨,我在世贸天阶的屏幕下漫步徜徉,内心思绪万千,感动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