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钟声》原著小说作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任驻欧洲通讯社记者期间就和西班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西班牙斗牛士的那种“硬汉”精神特别赞赏。1937年初,在西班牙内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又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了被叛军围困中的马德里。在这里,他不仅借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还广泛深入地接触政府、军队、记者、士兵等各界人士,掌握第一手材料,写下了堪称他的代表作、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战地钟声》。全书结构紧凑、描写细腻、对白精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特别是在男主人公罗伯特身上不仅倾注了“硬汉”精神,也烙下了作者本人的影子。蕴含了作者关注人类命运前途的重大命题。
影片在改编过程中,从主要结构框架、主要人物和情节设置,到人物的精彩对白等,基本上都是忠实于原著的。虽然作者对影片没有很好地体现原著的“政治色彩”而深感不满,但我以为影片没有偏离原著的题旨精神。海明威在小说的扉页上引用了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的一段话作为题记:“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个碎片,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巴,欧洲就小了一点。”“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应该说影片很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这一题旨。
影片的男主人公罗伯特·乔丹身为美国的一名大学教师,主动以志愿者的身份来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把西班牙人民的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影片以许多感人的场景展现了了乔丹崇高的思想境界。影片开头,以没有任何对白的一组画面展现了罗伯特奋勇炸火车时的英雄形象,为他下面执行炸桥任务做好思想上行动上技术上的铺垫。当他和安塞尔刚来到目的地,他的炸桥方案就遭到游击队长巴勃罗的反对。巴勃罗站在当地族人的狭隘自私的立场上,不仅反对炸桥,甚至偷走了罗伯特带来的起爆器材企图逃走,以至激怒了跟随他多年的女人比拉尔和游击队的弟兄们,大家一致要求宰了他。罗伯特虽然也恼怒他,有时甚至握枪在手又放下了,还劝告大家几次原谅了巴勃罗。因为罗伯特知道在斗争的紧要关头,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好,炸桥任务需要他。同时他在对待比拉尔、“聋子”、曹昆、安塞尔等人的态度上,全是拿他们当做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来看待的。当他听说曹昆一家的悲惨遭遇后,他激动地抱住曹昆说:“今后,我们都是兄弟,曹昆!”后来当看到“聋子”和曹昆等五个弟兄为了帮他从敌人手中夺到五匹马而被敌机炸死时,他目不忍睹,悲痛万分。在炸桥时,安塞尔因手里拉着电线来不及撤离到安全地带而英勇牺牲后,他痛苦地自责:要是有起爆器在他就不会牺牲了。他在对待同玛丽亚的爱情上,一方面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在短短三天时间中,两人的感情已达到灵魂合二为一的地步;另一方面他怀着坚强的政治信念,如果为了人类反法西斯事业的需要,个人的爱情乃至生命都可作出牺牲。
在最后撤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让巴勃罗和比拉尔带领队员们先行撤离,自己一人在后面掩护。当他大腿负重伤无法骑马时,他毅然决定:动员大家赶快撤离,他一人留下一把子弹不多的机枪来掩护大家。面对痛不欲生的玛丽亚,他真诚地劝她:为了我们的小生命,你走就等于我们两一起走。当他发现打死“聋子”的那伙敌人向他冲过来时,他从昏迷中醒来忍痛扣动了扳机,愤怒的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他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中……
综上所述,影片通过内涵丰富的镜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罗伯特那种把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看作是全人类的事业,看作是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把战友的生命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为了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爱情和生命的崇高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伟大事业将每个个体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每个人都包孕在人类之中;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每个人又必须随时作出牺牲这一重大主题。
影片围绕着炸桥这一中心事件的发展进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西班牙地方游击队员的群像。首先是两位游击小组的领导人巴勃罗和“聋子”圣地亚哥。从比拉尔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巴勃罗虽在革命初期曾经是一个领导游击队员们同法西斯分子展开过激烈斗争的勇士,但在山洞中一年的生活,使他滋生了苟且偷安的思想,变成了“酒鬼”、“胆小鬼”。当年轻有为、热情友善、英勇无畏的罗伯特到来后,他不仅出于私心和狭隘的宗族观念反对炸桥,而且看到他心爱的女人比拉尔和队员们都支持罗伯特,玛丽亚甚至爱上了罗伯特后,更增加了他对罗伯特的妒忌。因此干出了偷盗毁坏爆破器材和杀害游击队员等背叛革命的可耻行径。尽管如此,巴勃罗的行为是他那小私有者的偏狭和鲁莽的流寇思想所致。他对法西斯分子的罪恶行径仍然深恶痛绝,加上罗伯特的真诚和宽容对他的感召,使他最后仍然选择了参加罗伯特炸桥的战斗。#p#分页标题#e#
影片对另一游击小组领导人“聋子”圣地亚哥形象的塑造则与巴勃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圣地亚哥不仅有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而且有江湖硬汉的侠肝义胆。他不但救出了曹昆,还拿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亲手把曹昆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游击队员。当罗伯特向他讲明了炸桥的任务请他帮助弄几匹马时,他豪爽地满口应承,并连夜就开始行动,终因寡不敌众,被敌机炸死在山头上。他谈吐中的直爽与幽默、战斗中的机智与勇敢,表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游击队领导人。他和战友们壮烈牺牲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罗伯特等人的战斗意志。
具有吉普赛人血统的比拉尔,是一位生性豪爽、泼辣大胆、嫉恶如仇的女强人。在她身上既有男子汉的侠义,又有女性的热情和温情。她热爱共和国,支持共和军反对民防军及法西斯分子的斗争;她喜欢斗牛士、革命初期的巴勃罗、圣地亚哥和罗伯特这类硬汉男人;她同情和怜爱玛丽亚、曹昆这些受害者,给他们以慈母般地爱,充当他们的保护人;她全力支持与关心罗伯特的炸桥任务,并成全他与玛丽亚的爱情;在战斗中她是一名勇敢善战的战士,回到游击队住地,她又像一位贤妻良母,操持和关心着巴勃罗和全体队员的生活起居。因此她享有比巴勃罗还高的威信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应该说,除了安塞尔,她是罗伯特完成炸桥任务过程中最得力的助手。
影片中,与比拉尔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位女性就是女主角玛丽亚。她天真纯洁,具有女性的妩媚与温柔。自从她父母被害,自己的身心受到摧残,一片阴云就强压在她的心头。在比拉尔的保护下,她心灵的创伤才开始恢复,直到遇见了罗伯特,才重新燃起了她爱的火焰。他们从一见钟情,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诚如玛丽亚所说“时间不在长短,三天三夜,我什么都有了”。她甚至认为这三天三夜比她所有的生命岁月更长!她曾对罗伯特说:“如果你在战斗中负伤,我就用枪先打死你后我再自杀。”以此来体现对爱的忠贞。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当罗伯特身负重伤时,她拼命要留下与他共生死,但由于罗伯特一番真情地劝告,才使他明白了:为了他们的爱情,为了未来的小生命,为了未竞的事业,她要好好活下去!这才是对英灵在九泉之下最好的告慰;是在战火中熬炼出来的人生最崇高的价值观、爱情观、人生观的真实体现。
影片在艺术构架上的最大特色是,不仅结构紧凑,而且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全片紧紧围绕炸桥这一情节主线,层层设置障碍,构成罗伯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巴勃罗反对炸桥——在比拉尔的支持下虽然通过了炸桥方案,但缺少马匹——向“聋子”求援解决马匹问题——因天气下雪,使“聋子”等人不但没有弄到马反而被敌机炸死——巴勃罗盗窃并毁坏了爆破器材——虽然改用了手榴弹引爆的方法,但造成了安塞尔的牺牲——撤离中敌人封锁了唯一通道,罗伯特不幸牺牲!另外,还加上爱情这条附线穿插其中,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正是通过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形成影片的节奏美感。不仅有利于塑造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而且深深吸引了观众的观赏情趣,提高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另外,主要演员的出色表演是该片获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差一点与玛丽亚一角失之交臂的英格丽·褒曼最终如愿以偿,因此她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找到海明威的原著小说,反复研读,仔细推敲有关玛丽亚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她为这个人物定下这样的基调:“一位在恋爱中的女子,会忘却自己,忘却个人的利益。她所想到的就是她所爱的那个男人,她是为满足他的需要才活下去的。”玛丽亚是个心灵和肉体都受过严重创伤的女孩,且又孤身一人,不是比拉尔相救和保护她也许她已不在人世了。她渴望有个家,有个值得依赖的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恰好罗伯特闯入了她的生活,所以她在比拉尔的支持下,毫无保留地以身相许。一旦她决定爱他,便愿意跟随他到任何地方,为他做任何事情,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也愿付出。由于英格丽·褒曼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基调,在表演中她将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丝微笑、每一句台词都演得十分准确到位;特别是在向罗伯特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时,将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得相当细腻、真实;在影片结尾,玛丽亚与罗伯特的绝别那场戏中,褒曼那痛不欲生的形象、撕心裂肺的呼喊,无不摧人泪下!#p#分页标题#e#
饰演罗伯特·乔丹的贾利·古柏,由于他在片中的出色表演,不仅将他一贯饰演的英雄形象推上了高峰,而且由于他和褒曼的珠联璧合,才使这部影片熠熠生辉,双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的提名。该片的导演山姆·伍德评价古柏在该片中的表演时说:“开始人们十分相信,他会把一部电影搞砸,当我第一次在摄影机前使用他时,我几乎做了太多的心理斗争。结果银幕上的效果简直让我惊讶极了,在我看来有些太古板的表演,却是完全丝毫不差的对角色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