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羁绊》影评
截至我发表这篇文章为止(2018年5月),本片的分数只有7分多,这个偏低的评分让我一度打消了观看本片的念头,好在我早已不迷信豆瓣分数,没有被吓退,决定把作品DL下来再说。事实说明,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否则我会再一次错过“低分佳作”。至少我可以打包票说,本片绝对值得一看,而我个人认为,它远比同分的《开拓者》、高分的《坂上之云》更值得一看。
本片基本是“中国人演的日剧”,九成以上的演员来自中国方。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貌似”讲述在华日本孤儿的故事。
关于这个话题,中日合拍过轰动一时的巨作《大地之子》,我们中国单独拍过《清凉寺钟声》,而这部《遥远的羁绊》则是由日本单独拍摄的。
可能是《大地之子》玉珠在前,使得本片让人觉得重复。从剧情的编排来看,《大地》无疑是这一题材的众多作品里最出彩的,但《羁绊》也有它的优点,对中日关系的思考进了一大步,准确地说,在这几年日本拍摄的二战片里,《羁绊》的反思比众多作品领先了好几个层次,而并不只有一点,它早已超出了简单的表现“战争很残酷”,而是深入地去描述战争带来的恩怨。
为什么我要在文章开头使用“貌似”二字。这就不得不提到本片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女主角的父亲孙玉福(过去线的主角)的生活,另一条则是女主角城户久枝(故事原作者)在华的留学时光。
日本近几年拍的二战片,很多时候在思考战争时都流于表面,有种张飞扔羽毛的感觉,比如《开拓者》一片,既不想得罪中国,也不想招惹右翼份子,只好来个折中,对日军的批评隔靴骚痒,好不至于刺激到日本右翼,另一方面也没有美化战争,不至于让“中国不高兴”。结果影片两边都想讨好,却两方都思考得不够,让人看了觉得每当主题出来时就“下面没有了”。
但《羁绊》不是这样,影片对中国的描述是客观真实的,既讲述了女主角久枝在中国时受到的各种温馨的待遇,也没有回避中国现代青年的反日情绪,中国人的这两种态度的反差之巨大,让久枝大为惊讶。而最为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影片并没有对后一种现象给予自以为是的解围,在中国同学责问日本为何不反思侵华史的时候,久枝作了一番自我解释,但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对她在中国其他的生活无甚影响,世界本来就是那样,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正所谓本片常常出现的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
如何反思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不幸,两国各部影片给出了不同的思维,《秋雨》重在表现中国人的宽容,《开拓者》重在表现日本平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而《羁绊》则真正有诚意地去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我想这与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吧,大概只有同时与两个国家结缘的人,才能有别于其他人的片面思维。
久枝在最后一集的那句“我应该如何去看待中国”,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了种种是非和恩怨。
《遥远的羁绊》和《大地之子》有着相同的开头,却有不相同的过程,而结局则殊途同归。
《大地》的主角陆一心最后选择留在了中国,故事也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境内。而《羁绊》的孙玉福,则选择去了日本,这个不同于前者的决定,注定了两部作品的后半部将是两个世界。
所以《羁绊》花了近一半的篇幅,去反映孙玉福(城户干)在日本的遭遇。
但不管如何选择,维系亲情的,不止有血缘,还有养育之恩,正如俗话所说:生恩不如养恩。
爱一个人,才是最大的真情。久枝来到中国留学时,爱护她的,正是与她毫无血缘的中国姐姐、和那些中国朋友们。
是的,孙玉福想当日本人,想回到祖国,想落叶归根,可中国妈妈所在的地方,也是你的家啊。
也许孙玉福的那句话,最能代表本片的思想:
“日本是我的祖国,可中国才是我的故乡。”
历经了一系列复杂的身份认同后,回到故乡给母亲扫墓的玉福,望着牡丹江的冰河,脑海里浮现着点点滴滴。此时,久枝说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孙玉福的女儿,我感到很骄傲(中文),真的很骄傲(日语)。”#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