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贵厚矣。”这两句圣人之言,可以说是对中国人生死观的最好总结。中国人好生恶死,重生略死,用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常常有意无意地掩盖、忽略死亡,好像这样一来,死亡就真的不存在似的。这种心理在丧葬礼仪之中达到了顶峰。大办丧礼的结果,民德归厚与否不是太清楚,反正生者与死者似乎都在这样一种盛典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当然,实际上是生者得到了安慰,或者说,是生者预支了死时应得的安慰:他从别人的盛况仿佛看到了自己死后的哀荣。这就是中国人乐此不疲的一个根本原因,而圣人的话语不过是给它贴点金,让人们底气更足而已。这种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许多的调整,但这种心理却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张杨的电影《落叶归根》恰恰就挠到了中国人的这一痒痒处。这部电影取材媒体一个关于“打工者客死,同伴背尸还乡”的真实系列报道,导演张杨通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联系上了那位民工,并亲自到他家乡去做了深度采访,从而萌生了创作冲动。这部影片的吸引人之处在于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点、生者与死者的对话点。这就是民工,只有在普普通通的民工身上,才真正地体现出了现今中国人生存状况和精神心理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伴因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外——为老板喝酒——一命呜呼了,活着的好友信守对死者的承诺,要把死者背回到其家乡去。入土为安,在中国乡村,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但对于远在异乡的打工者而言,则遇到了异乎寻常的困难,这不仅仅是关山迢递路途艰难,还有许多制度与人事的障碍。编导没有把这个题材处理成一个揭露工厂主草菅人命的悲剧,也没有把它演绎为一个歌颂劳动者舍己为人的正剧,而是将之打造成了一部让人含泪而笑的喜剧。以喜剧的形式来展开冲突而又消弭冲突,用幽默的手法来体现艰辛又化解艰辛,这的确是地地道道中国式的尴尬、中国式的苦难、中国式的喜剧、中国式的欢欣。
电影的情感与内容是中国式的,但它在技巧与形式上还是对外来的有所借鉴。它的叙事模式可能受到了十六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和十七世纪英国朝圣故事的影响或启发,前者的代表作有《小癞子》,后者中的佼佼者是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一个人物的流浪或者朝圣总之是在外面旅行的经历来反映人生世相或心路历程。《落叶归根》与流浪汉小说更相近,多采取一种世俗的角度与进路,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神圣性与宗教性,千里背尸还乡故事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中国人的天路历程。
在掩盖或回避不了的时候,中国人对死亡问题的解决是把它转化为生,把死的悲哀化为生的欢乐。没有这样一种心理上的转化,一个人要冒着重重困难与艰险,把一具尸体背到自己也没有去过的千里之外是不可能的。老赵就是这样,他始终把刘全友看成一个还活着的同伴,他与老刘捧杯喝酒、拉手说话,甚至还对他骂骂咧咧,吹胡子瞪眼睛。这不仅仅是一种打掩护,也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需要。在没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他还与老刘拉家常呢;在十分疲惫艰难之时,他甚至还想要与老刘一同享福去。躺在青草地上、绿树林中,仰望蓝天白云,多美的享受啊,而死亡能够使之永恒。这就是老赵当时的想法。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在这一点上,那个为自己举办丧礼的老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不过,他更老到机智一些。这样的事情,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想得到做得出。丧礼,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人生中最隆重的表演。一般来说,中国人一生之中有三次大的表演机会,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结婚的时候,第三次是死亡的时候。第一次是本色演出,自己不知道也欣赏不了;第二次慎重演出,自己铆足了劲,可观众主要是父母和亲友;第三次是盛装演出,本来是既想当演员又想当观众的,可惜实际上没有这个可能,就只好由孝子贤孙来代劳了。他们的倾情演出是为众人看的,他们也相信或者希望亡者的灵魂能够看到。所以,这位老者的主意高,实在是高。但遗憾的是,这并非真正的死亡,也并非真正的情感表露。人无法真正享受自己的死亡之乐。
这部电影并没有真正想要去解决或者探讨死亡的问题,而是要借死亡这一事件来显出人间的真相,显然,这个目的还是达到了。老赵还没有出发时就上当了,好友醉死,老板给了五千元料理后事,老赵对此还很感恩戴德,可直到后来在野味店用餐时,才发现自己被涮了,原来那个老板给的都是假钱,他为此险些挨饭店老板手下的一顿饱揍。这个包袱抖得极好,它是老板们给民工们设的常局之一。而老赵上路第一站就经历了 “羊脂球式的”遭遇,他背尸还乡的仗义之举居然感动了劫匪,让这个“假仗义”也真仗义一回,不仅停止了打劫,而且还把抢来东西都扣到了老赵手里。可这些幸免于难且找回财物的乘客非但没有对老赵心存感激,反而因知道了死人在旁的真相而把他赶下了车。一路上,他想搭便车,可总是无人理会,更有甚者,一个司机让他帮着推动了汽车,可临了却油门一踩,扬长而去。在塌方堵车的路段上,他一人背着亡友蹒跚前行,却无一人相问相助,大家都在看稀奇,只有车上的一个小女孩,随手给了他一瓶矿泉水。更不用说他在荒郊野外,遭遇野味店老板的敲诈勒索了。还有那个靠母亲卖血拾破烂上大学的儿子,却不愿意认自己的母亲,嫌她丢自己的人。这些的确如一幅幅精彩的浮世绘,表现了这个时代人心的冷漠、自私、荒凉,特别是那些自认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p#分页标题#e#
当然,编导并没有把这个社会描绘得一团漆黑,影片中也出现了许多温馨感人的场面,这主要发生在生活于底层的普通人之中。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一切完全看作自然而然的,而是细心地发现了其中情的感染、心的沟通、善的激发、爱的传递。其实,人都有向善与向恶之两面,它们都会在相应的环境之下生发出来。遇人每以恩慈相待,总是会收到果效。老赵在小旅店向跑重庆的年轻司机请求捎自己一段,碰了一鼻子灰,还搭上了一瓶酒,更糟糕的是:他一觉醒来,却发现兜中的钱不翼而飞了。他查同屋的旅客又查不出来,报警他又不敢,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那个司机却出乎意料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愿意送他一程。原来他正经历着失恋的痛苦,烦着呢。于是,老赵又耐心地帮他打开了心结,让他愿意再开三十万公里把心上人找回来。老赵哭灵的真情也打动了活着为自己办丧事的老者,他帮老赵解决了尸体的防腐问题,还送给了他一辆可以代步的板车。乡情也帮了老赵的大忙,他凭乡音而认识了开“梦乡”美发店的发廊女,她不仅给他解了围,还给他的亡友化了妆。因着发廊女,他又结识了对发廊女有意的小警察。警察开警车送了他一程,他则帮这两个年轻人挑明了情感。更有趣的是:老赵还在途中遭遇了爱情。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他想到去卖血,却由此而认识了血友——一个拾荒妇女。卖血不成被拉进了救助中心,而通过救助中心的文艺活动,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临别时,拾荒妇女把自己仅有的四百元钱给了他,还说要在此等他归来。这真是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还有在他被自己悬挂的石头砸晕之后,一户养蜂人把他救了起来。原来,养蜂人妻子的容貌因烧伤被毁,为了避免遭人歧视,他们只好靠养蜂为业,离群索居,苦难让他们有了一颗善良温润的心。最后,晕倒在塌方路段上的老赵还是被公安救起,他们查明原委之后,火化了尸体并帮助老赵带着骨灰找到了亡者的老家老屋所在地。老赵一路上所经历的一切都反映出了人们心底的一个愿望:好人一生平安。
影片反映了底层人之间互帮互助、惺惺相惜之情,也表现了在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与苦中作乐的精神。编导把著名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找来担纲主演也就是这个用意,赵本山也确实不负众望,把这个人物演得活灵活现,令人叫绝。老赵的身世境遇处处透着苦,可老赵的内心情绪却时时露着乐。他与亡友说话是一乐,与路上遇到的人谈心也是一乐,板车翻到了沟里,还是一乐,就是遭遇抢劫勒索欺骗也仍然一笑了之。影片中最经典的找乐是老赵拉着板车与同行的牛车在公路上比赛。在大路上一个人拉着一具尸体,本来是极郁闷难熬的事,老赵却因一辆牛车的出现而使之变得趣味横生,令偶然撞见的自行车旅行者也忍不住要前来相助一把。还有一段是老赵用别人给的报废了的起重车轮胎来运尸体,他把在公路上滚动轮胎也当作了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嘴里还哼起了“向前向前向前”的解放军军歌,直到轮胎失去控制滚出大路滚向山坡。这些段落都令人捧腹。在所有这些画面中,绘声绘色的音乐也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影片还充满着张杨所独有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通过影片的情节、人物、场景、细节整体地流露出来,也通过一些镜头集中地张显。影片随着老赵沿公路借着各种交通工具的向前推进,展现了沿途的美丽田园风光和风俗民情。芳草萋萋的原野、郁郁葱葱的森林、多彩的山丘与蜿蜒的公路、悠然的白云与温柔的暮色、在金色稻田中收割的农夫农妇、在乡间小路上行进的送葬队伍,都如诗如画,如韵如歌。影片快结尾时,老赵的行程越来越顺利,都是一些普通劳动者在把他运送,下了拖拉机上推土机,而推土机的推土箱则直接把他和亡友卸到另一辆满载砂石的卡车上。坐在满车的砂土石砾上,享受着迎面吹来的清风,老赵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了从养蜂人家小女儿那里学来的诗:“如果我的祖国是一棵大树,我就是一片树叶,我摇啊摇,我真快乐!”这时候,音乐也越来越酣畅淋漓,使全片的抒情达到了高潮。是啊!生活中虽然有许多艰辛,但仍然是美好的。
影片末尾,老赵找到的只是亡友一家已经被拆毁的废墟,可还是留下了线索与希望,相信老赵最终还是能够找到亡友家人的。在此,我们看到,死亡的问题再次被悬置起来了。影片的故事是由一桩意外的死亡而推动起来的,但在整个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对死亡的直面,无论是死者的凄凉,还是亲人的痛苦,都没有直接的表现,而满眼都是生的烦恼与生的欢乐,把死人带进生者的世界,把死亡看作一个生活事件。这里,没有对死亡意义的真正思考,没有对彼岸世界的努力追寻。死亡被掩饰起来,淡出了这个世界。而实际上,死亡不仅是肉体的消失,而且是灵魂的退隐;死者不仅是告别此世,而且是步入来生。圣经告诉人们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3:19)圣经又反反复复真真切切地告诉人们:“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信子的人有永生;”(《约翰福音》 3:36)“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约翰福音》6:47)可惜我们许多人没有来听,也不愿意信,所以,我们才会如此注重肉体,攫住今生,我们才会与那伸手可得的永生擦肩而过、失之交臂。#p#分页标题#e#
从这种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只是找到了些许生的欢乐,而没有觅见魂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