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好天》影评
基本上看过所有我能有机会看的大马华语电影,包括《丹绒马林有棵树》或者《单眼皮》(这不知道算不算华语电影),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缓一缓自己的那份“乡愁”,专门写点东西,还是第一次。
一开始当看到两位“林”老先生一个用广东、一个用福建话对话的时候,我就会心的笑了,是部好的华语电影。作为一个电视电影,自然不能和大作相比,但是对亲情的表达,却一点不比大作逊色。电影里面全是大马华人普普通通的生活,大家都做着普普通通的工,干着普普通通的事,处理着普普通通的家庭关系,故事却在其中展开。
从玻璃市下到KL,简简单单的几天里,发生了寻常而又不简单的故事。玻璃市这个偏僻的州属恐怕鲜有人知,而我却对其颇有感情,至今还有认识的华人在那里做工。看见那辆两位数字母R开头的车牌就想到很多旧事。看到Joey 坐在火车上,一个个的念那些熟悉的地名,“Bukit Mertajam, 去到Sungai Petani, Gurun, Alor Setar, Arau.” 当小姑娘念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有个声音自动的说,到了,到站了。那段音乐也特别的美。结合Joey去找爷爷的剧情,挺催人泪下的。到后来,她在Alor Setar下车,站在站牌前我曾经也站过的位置。只是电影里的Mata几好,可以将她从Alor Setar送到Arau.
那个地图T恤,也是个很有趣的创意。“Johor痒,不是Pahang啦。”太逗了,完全是大电影才会有的创意。
电影里还有几处“泪点”,让人鼻子酸酸的。特别是墙上的那个“10+1”。
作为一个华语电影,各路方言、华语齐来,还有华小学生在课堂上拖着声音读马来课文的情景,非常的深入生活,深入细节。这些大马人生活中很普通的情节,在我现在看来都是那么的亲切、动人。很久没有说过“这里几美一下ho”这样的语法了,说了身边的人也未必懂我在讲什么。但在我内心,这却才是最亲切的表达。
大陆人未必都还真的那么懂得传统礼仪,但是“孝顺”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却是自己民族的identity. 希望这种美好的品德,就如北马的稻田一样,永远那么广袤、那么茂盛,留存在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