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一片的拍摄与上映极富戏剧性。在二战期间,摄制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十分风行。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华纳电影公司一名审阅剧本的人听了罗斯福总统的广播讲话后,心情十分激动。于是想找一个反映二战题材的剧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个《人人都去里克酒店》的话剧剧本。在他的推荐下,华纳公司买下了剧本拍摄权。制片人哈尔·沃利斯和导演迈克尔·柯蒂斯看了剧本表示很感兴趣,于是找来了爱泼斯坦兄弟俩及霍华德·科克三位高手来改编剧本。同时又根据剧中人物的特点选择了不同国藉的著名演员加盟:有瑞典著名女影星英格丽·褒曼、奥地利演员保罗·亨莱德、英国演员克劳德·伦斯、德国演员康拉德·维德特,男主角里克则由美国著名影星亨弗莱·鲍嘉饰演。强大的演员阵营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直到1942年5月影片开拍时,剧本却还只完成了一半。因此只能从头至尾边写边拍、边拍边写。有时,连导演都不知道第二天的戏该怎样发展。特别是影片的结尾有三种设计:一是里克和伊尔莎出走,拉斯罗留下来继续斗争;二是拉斯罗和伊尔莎出走,里克被牵连入狱;三是现在影片的结尾。这三种结尾中,无论选哪种伊尔莎都会出走,但究竟跟谁走却一直举棋不定。这样,使英格丽·褒曼心中一直无数,只能在里克和拉斯罗之间徘徊。经反复斟酌,当导演最后决定使用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时,褒曼一直悬着的心理正好契合了剧情的需要,反而显得更为真实。
更为巧合的是,影片刚刚摄制完成,由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盟军便成功地在摩洛哥登陆,经过三天的巷战一举攻克了纳粹控制下的卡萨布兰卡。这是西方盟军对法西斯的第一次胜利。精明的制片人哈尔·沃利斯不失时机地提前发行了影片《卡萨布兰卡》。公映那天,华纳公司请自由法国战士高举三色旗在影院内外挥舞助阵,场面热烈感人。当银幕上出现高唱《马赛曲》的场面时,全体观众自发地起立参与合唱。因此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华纳公司还将影片送到在北非登陆的部队中放映。不久罗斯福与邱吉尔又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重申与轴心国血战到底的决心。正是这些巧合的历史事件增强了影片的广告效应,使该片的观影热潮持续了一年多,并一直历演不衰。唯一例外的是,这部影片在德国很长时间只能看到一个被剪得只剩20分钟的短片,原片中所有关于纳粹政权的情节及相关内容都被删除了。
该片导演迈克尔·柯蒂斯,1888年出生,祖籍匈牙利。他曾在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当过戏剧演员,后在瑞典从影。1912——1919年间在匈牙利拍摄了几部成功的影片,如《奴隶的心肠》(1913)、《卢卢》(1913)、《银行总管》(1914)、《快乐的寡妇》(1918)等。柯蒂斯具有用有限的预算拍出十分壮观的影片的天才,而且以工作神速著称。在1913——1926年间,他先后在匈牙利、德国、丹麦、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共执导过60多部影片,成为无声电影时代繁荣的中欧电影业的重要人物。
柯蒂斯1926年赴美国。1929年因执导《诺亚方舟》一片成名。后被华纳兄弟公司雇去拍片。不久他就成了该公司的头号导演。在其大红大紫的时期,他一年可以拍五部以上的电影,很快就得了个不顾演员和摄制组人员死活的残忍的“拿摩温”的雅号,并因此一跃成为好莱坞著名的高产导演之一。柯蒂斯不仅拍片神速,而且能得心应手的拍摄各种各样的影片:如西部片《双枪小霸王》(1953)、《高曼谢罗族人》(1961);惊险片《布拉德船长》(1935)、《侠盗罗宾汉》(1938)、《海鹰》(1940);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海狼》(1941)、《暴力区》(1950)等。此外还拍过几部符合罗斯福新政精神的社会片:《棉田中的茅屋》(1932)、《狂怒》(1935)、《丑面天使》(1938)等。40年代,他拍得最好的影片是《美国阔少》、《卡萨布兰卡》和《欲海情魔》。当然引起最大轰动的还是这部反法西斯主题与浪漫爱情相结合的影片《卡萨布兰卡》,它给柯蒂斯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获得了第十六届奥斯卡奖的8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此外,他还根据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的回忆录拍摄了《出使莫斯科》,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人民加强团结的重要性。50年代他执导的《白色圣诞节》一片使他获得了最大商业性成功。此后,他拍摄的影片大多都丧失了应有的活力。柯蒂斯到好莱坞后拍摄了近百部影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导演。1962年,迈克尔·柯蒂斯因病去世,享年74岁。#p#分页标题#e#
在该片中饰演男主角里克的亨弗莱·鲍嘉,1899年1月25日出生于纽约市西区。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插图画家。中学毕业后,曾进入菲立普学院和耶鲁大学攻读戏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海军服役。退役后,经人介绍到剧团做舞台监督和演员,1920年因参演《堕落的女士》一剧而小有名气,其后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1930年从影,参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如此百老汇》。被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看中后去了好莱坞,可是接连拍了《哄笑的世界》、《河上别墅》等六部影片均不成功。因此他只好回纽约重返舞台。1934年鲍嘉因在舞台剧《化石森林》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大坏蛋而倍受欢迎。后来,华纳兄弟公司将这部戏剧搬上银幕时,饰演该片男主角的李思廉·霍华德仍邀鲍嘉再次合作,结果取得极大成功。在其后的五年中,他演了28部影片,以冷酷残暴的形象而名震好莱坞。1941年在《高山峻岭》一片中饰演的迪林格大盗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反派银幕形象。他从扮演《马耳它之鹰》一片中的私家侦探贝德一角开始,才一改戏路,成为一个神勇非凡的密探或警察。在1946年《慢调》与《夜长梦多》之中,他将这类英雄演得更硬朗、更富有人情味。
他在本片《卡萨布兰卡》中出色地饰演里克一角使他声名大振,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但真正使他登上电影艺术事业高峰,捧走最佳男主角金像的却是1951年主演的《非洲皇后号》。鲍嘉在该片中饰演一个衣衫褴褛、酗酒成性、举止粗鲁的杂货商查利,虽然有别于过去的暴徒硬汉形象,但他演起来仍游刃有余。在刚果的热带丛林中,尽管住帐篷饮河水,忍受蚊虫和疟疾的折磨,但有心爱的妻子——著名影星劳伦·白考尔朝夕相伴倒也别有一番情趣。连饰演女主角的凯瑟琳·赫本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称他是个“真正了不起的人”。
在好莱坞潘提吉斯剧院的颁奖晚会上,当葛丽亚·嘉逊宣布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是亨弗莱·鲍嘉时,他的妻子高兴得蹦了起来差点摔倒,鲍嘉也激动得唠叨没完,足以说明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演员,能走到今天的奥斯卡颁奖台上所付出的巨大艰辛是无法言说的。
鲍嘉一生拍了70多部影片。其中有影响的影片还有《梦里征魂》、《马德岭的财富》、《叛舰喋血记》、《龙凤配》、《赤脚的伯爵夫人》等。1957年他因食道癌去世。鲍嘉一生虽然只获得过一次奖,但他饰演的硬汉形象却成了一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美国影评界有人称他:是以有说服力的反英雄形象记载于电影史册的。
在该片中饰演女主角伊尔莎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1915年8月29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位画家兼摄影师,也喜爱音乐;母亲出身于德国的名门望族,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历经七年的苦恋和奋斗,才嫁给了这位瑞典的穷摄影师。褒曼继承了父亲的艺术气质和母亲活泼大方、爱憎分明的个性特征。不幸的是她3岁丧母、13岁丧父,后来是靠姑母和叔父长大的。她中学毕业后考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了芭蕾舞、声乐、剑术、戏剧、戏剧史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学习期间,她还参演了不少莎士比亚、易卜生和歌德的古典剧。
褒曼19岁从影,在影片《门克布洛的伯爵》里饰演一个女仆,崭露头角。于是瑞典电影制片厂要她离开戏剧学院去当职业演员。从此英格丽·褒曼连续主演了《天堂风云》、《六月之夜》、《阳光普照》、《插曲》等十二部影片。特别是《插曲》一片使她获得巨大成功,为她后来进军好莱坞铺平了道路。
褒曼在戏剧学院学习时,认识了一位英俊潇洒的牙科医生彼得·林斯特龙,很快堕入情网。1937年7月10日她和彼得在教堂举行了婚礼。1938年她生下了女儿皮娅,给她带来了无限喜悦。
由于她在瑞典影片《插曲》中的出色表演,被好莱坞星探凯·布朗发现,极力向“塞尔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举荐,于是大卫·塞尔兹尼克向褒曼发出了邀请。1939年5月褒曼偕同丈夫和女儿来到了好莱坞。大卫·塞尔兹尼克安排她在美国版的《插曲》一片中饰演女主角,果然不负众望,既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也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令大卫·塞尔兹尼克十分高兴。于是褒曼同塞尔兹尼克签下了七年的合约,决心在好莱坞发展她的演艺事业。四十年代既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是英格丽·褒曼电影艺术事业的巅峰时期。其间她主演了一系列在电影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影片,主要有:《化身博士》(1941)、《卡萨布兰卡》(1943)、《战地钟声》(1943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煤气灯下》(1944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意乱情迷》(1945)、《风尘双侠》(1945)、《圣玛丽亚的钟声》(1945)、《声名狼藉》(1946又译《美人计》)、《凯旋门》和《圣女贞德》(1948)等影片。其中两度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一次获奖;1945年连拍三部影片均获成功,被誉为“褒曼年”;即使象《圣女贞德》虽然票房未能成功,但在思想和艺术上均有重大突破,褒曼诠释的贞德这一形象相当成功,以至后来被评为世界十大名片之一。这些影片象一串串珍珠在世界电影画廊里熠熠闪光,它充分展示了这个美丽的“冰雪女神”高超的艺术才华。诚如加利·格兰特所言:“我认为不管褒曼在这一年里是否拍过一部电影,奥斯卡金像奖都应该为她留出一份特别奖。”#p#分页标题#e#
然而正当褒曼的事业一片辉煌时,她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一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恋,使她跌入了万人唾骂的深渊,在事业上也一落千丈。从1949-1956年,她和罗西里尼在欧洲合作拍摄了六部影片均未成功,现实无情地使他们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1956年,褒曼决意要从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她不顾罗西里尼以死相威胁,接受了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的邀请,在《安娜斯塔茜娅》一片中饰演女主角,结果不仅使她获得了纽约影评协会的最佳女主角奖和第二次捧回了奥斯卡金像;还使她重新获得了美国观众和好莱坞的热烈欢迎,她的事业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接着她又成功地主演了许多影片,如《钓金龟》、《六福客栈》、《何日君再来》、《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贵妇怨》、《春雨行》等。1975年,她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成功地饰演了一名女配角,又为她第三次捧回了奥斯卡金像。
1977年,她虽身患乳腺癌,手术之后回到瑞典,又成功地主演了她最后一部影片《秋天奏鸣曲》。1982年8月19日,英格丽·褒曼在她67岁生日那天永远地告别了热爱她的影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