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窗外炮火连天、纸屑纷飞的画面,配上忧伤的弦乐,伴随着婴儿的啼哭,以及教堂里绵长的钟声,一场奇怪的婚礼正在断断续续地举行。法斯宾德用一个荒诞而富满喜剧感的镜头,开始了《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这个意味深长的开头,极其明确的传达出玛丽娅下来将要面对的多舛命运。纳粹德国兵败如山倒的景象,被巧妙地呈现出来。那张掉落在地的希特勒照片,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法斯宾德把现代德国发展历史融入到个体沉浮当中,通过玛丽娅个人境遇的变迁,表现出战争时代的物质贫乏,以及战后德国经济奇迹背景下的精神虚空。影片将好莱坞电影的戏剧性和娱乐化与德国电影写实性和批判性结合起来,其内容紧凑通俗,但又不乏深刻的内省气息。
从布景看来,《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比起法斯宾德的其他电影要写实许多,战争年代的物质贫乏、战后残破的街头以及重建场面,都与法斯宾德早期那种舞台式的风格和刻意追求间离效果截然不同。玛丽娅从战争时代朴素清苦的着装,到富裕之后的浓妆艳抹,正好对应了经济腾飞下的德国景象和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影片画面精致简约,封闭式的构图正好反映出人物备受压抑的境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玛丽娅在接到丈夫“死讯”之时,镜头透过窗户注视着这个可怜女人浅浅地哭泣,这时窗户刚好为她设置了一个无处可逃的框框,给人留下无限苦闷与怅然。影片大部分情节通过连贯圆滑的长拍镜头完成,人物基本在线性的时间发展过程中演绎人世间的风云变幻。
二、落寞间,已是沧海桑田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带有十分明显的讽刺意义,从开头掉落的希特勒头像,到结尾时出现战后历任执政者的面孔:艾德诺、艾哈德、威辛格、施密特等人,以及贯穿全片的时事政治新闻,极为清晰的描绘出战后的萧瑟景象和人情冷淡。艾德诺执政前期所谓德国不再重整武力的演说,成了毫无意义的空头许诺,一切依旧平淡无味地延续着。火车站里那个丧夫妇女的独白令人难忘:“为了安慰我,他们寄了一幅画给我。画中是一个漂在海面上的花圈,上面写着:他们今天的死,是为了德国明天的存在。想想看,他们为德国明天的存在而死,所以他死了。他们给我一张大海的照片,他却死在冰窟窿里。”影片充满法斯宾德独特的政治批判和悲观的人生态度,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一切行为终究只是徒劳的挣扎罢了。就像《罗拉》里的建筑部门高官博姆一样,他清廉公正,但当人们发现博姆的情欲动力竟然比对赋予他权力的民主体系的责任感更为强烈时,留下来的,就只有失望而已。个体终于快乐地融入群体中间,只是这种融合更多的是失落与绝望。
法斯宾德不惮于用最恶毒的态度来揣度人心,《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同样描绘了官场腐败现状,医生与卫生部官员勾结,通过倒卖吗啡来控制和勒索病人财产,当那位过气女影星财产被榨干之时,就只有吞下那一片片将她带向地狱之门的安眠药。《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重复播放的“我把灵魂卖给福利社”音乐,带出一种忧郁孤独的绝望气息。这一点和《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相似,玛丽娅和赫尔曼在监狱里一场对话,正好成了法斯宾德观点的最好诠释。玛丽娅告诉丈夫:“是我愿意和他睡觉,没有人强迫我。因为我要依赖他,我要先他一着,这样,我在这个公司里就能站稳脚跟了。”赫尔曼讶异于世道的炎凉:“现在外面的人都这样吗?”玛丽娅答道:“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反正如今是个冷酷无情的时代……我宁愿它是这样!我这样做是没任何东西牵动我的感情了……”或许这也是法斯宾德的处世态度了。
日尔曼,这个高度理智,又极端疯狂的民族。一方面具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又带着明显的自卑感。如同《撒旦一击》中的华特一般,在希望与绝望边缘纠缠不休。长期笼罩的战败阴云,更强化了这点。和文德斯在《柏林苍穹下》里面对这段历史时所表现出来的坦然和无奈不同,法斯宾德毫不回避地直指弊病,令人如坐针毡。影片结尾那场德国战胜的足球比赛,正好反映出这个民族对自尊的畸形渴望。如同赫尔曼对待玛丽娅一样,一方面他爱着她。但另一方面,玛丽娅的强势似乎让他在她面前抬不起头来。影片结尾赫尔曼回来时趾高气扬的表现,正好把他彼时彼刻的自尊和自恋描绘得淋漓尽致。战后人们奇特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被生动地视觉化了。
三、人生路上,一个人踯躅前行
和法斯宾德其他电影一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弥漫着一种彻骨的悲凉和孤寂感,人物情感是被最大程度压制的。每个人恍若戴着面具,他们拒绝一切沟通的可能,划地为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文德斯所说的“咫尺天涯”。在生存的幌子之下,伦理与道德根本不值一提。玛丽娅为了生存,可以勾引美国黑人军官,可以和奥斯瓦尔德上床。因为那是她站稳脚跟和确定自身地位与价值的手段,她也不惮于在丈夫面前袒露心声。她可以在工作时与资产阶级同流合污,下班时与工人阶级笑语言欢。到处都是逢场作戏,到处都毫无真实可言。法斯宾德再一次表现出对德国经济奇迹的失望,物质丰富背后,是更为可怕的精神虚空。
玛丽娅的形象和薇罗尼卡·福斯、罗拉或者莉莉·玛莲十分相似,不管她们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强势还是弱势,她们都是被这个社会压榨的人物,逃脱不了被放逐的宿命,孤独终生相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她们的苦楚和孤独,人生路上,一个人随风飘零。她们竭力想改变现状,但所做的一切不是徒劳,就是把自己推入更黑暗的深渊,如同薇罗尼卡·福斯这位过气明星一样,她们终究要被遗忘,然后彻底抛弃……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明显传达出法斯宾德自身的恐慌,影片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安全感和归宿感,孤独几乎成了人生的宿命。法斯宾德又一次翻开童年的梦魇,这位童年时代被父母冷遇的导演,再一次表达出对爱的渴求以及恐惧感。玛丽娅既对爱情和家庭念念不忘,又在某些时刻对自己的家人颐指气使,表现判若两人。前一晚还对奥斯瓦尔德温情默默,第二天就冷若冰霜。法斯宾德对女性的爱恨心态也表现得形象入微,一方面看得出他对玛丽娅带有怜悯之心,另一方面又让玛丽娅经受各种各样的折磨,梦想幻灭,希望丧失。与之前的电影一样,法斯宾德在某些情节里表现出对自己女性倾向的抗拒和反感,激烈者如《撒旦一击》一样令人畏惧。只不过此种倾向通过好莱坞情节剧的处理后,越来越变得温和了。
四、等待,只为那一刻的绝望
法斯宾德对于爱情一直存在疑虑和不信任感,童年的残酷经历,让他从未有过真正的安全感,孤独成为宿命。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他的电影,从第一部剧情长片《爱比死更冷》开始,爱情就一直是法斯宾德所恐慌的东西。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如此冷漠,所谓的爱情,无非自欺欺人而已。徒劳的爱比死亡更让人绝望!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所描述的,依旧是一个徒劳的爱情,与之前男性主导不同,此次主导者是女性,但殊途同归,玛丽娅表面上处于强势地位,在与男人周璇的过程中,陆续让三个男子为她神魂颠倒,甚至其中一个莫名其妙地为她命丧黄泉。不过玛丽娅低估了自己对这三个男人的依赖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他终究是被人玩弄于鼓掌的角色而已。她一直所期待,并且赖以生存的爱情,最终证明早已荡然无存。
背叛在法斯宾德的影像中是个习以为常的话题,既然玛丽娅可以因为生存而背叛自己的丈夫,那么赫尔曼在狱中背叛玛丽娅也是可以接受的。更确切的说,玛丽娅对自己的婚姻以及爱情的期待,更多是出于一种寻求生存的理由,为自己制造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罢了,即用婚姻来对抗悲剧的宿命。而一旦在阳光之下,再多彩的泡沫都注定要破灭,再曼妙的幻想都注定以绝望告终。很明显,玛丽娅是爱赫尔曼的,但这种爱只存留在于精神层面,是她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一个确证,一个虚无飘渺的名分。所以玛丽娅的等待成了她存活于世的理由,也是她走向绝望的起因。当赫尔曼衣锦还乡时,两人见面更多的是尴尬与沉默,一切都并非如他们想象中那般浪漫。既然爱情可以拿来交易,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被贩卖?赫尔曼与奥斯瓦尔德的一纸协议,把一切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法斯宾德在此极其深刻地讽刺了这些表面自尊的伪善人们,即使他们取得表面的地位对等,依旧无法摆脱潜藏在内心里深深的自卑感。电视里是德意志赢球的狂欢,只是与这个失败的爱情,名存实亡的婚姻剪接在一起,就再无欢乐可言,有的只是无限的讽刺。玛丽娅说:“我也把所有的给你了,我的生命,你明白吗?”一声爆炸,把一切带向终结,在炮火中开始,在爆炸里结束。是宿命?还是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