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几年,英国电影曾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这首先得归功于兰克公司。A·兰克公司于1935年才创办自己的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但在战争初期就已经控制了英国电影的大部分(1941年就掌握着英国三大院线中的两个)。大战结束后,兰克公司的势力迅速扩张到了海外,甚至还一度控制了好莱坞的环球公司,成为好莱坞的强大对手。兰克公司的策略就是生产一些迎合美国人口味的豪华影片大量地输入美国,使英国片在美国艺术电影院线几乎达到垄断的地位,从而达到他征服好莱坞的目的。兰克公司的这种商业化攻略很快蔓延到英国的整个制片业。
这样的市场格局首先是通过迈克尔·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合作拍摄的大型彩色片《我知道我走向何处》(1945)建立起来的。是这部影片首先敲开了纽约的艺术电影院的大门,暴发了出人意料的轰动。接着劳伦斯·奥立佛的《亨利五世》在曼哈顿的一家小型剧院以高价位连续放映34周,他的《王子复仇记》更是由小剧院的轰动继而全面铺开,并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更为令人惊奇的是《红菱艳》仅在1948年高居全美票房之首。(《红菱艳》当时在中国上映时,也创造了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的最高票房纪录。)另外,还有《相见恨晚》(1945)、《孤星血泪》(1948)、《雾都孤儿》(1948)和《欢乐活动》等英国电影,在美国艺术电影院线也获得了很好的票房。
《红菱艳》其所以在1948年的电影发行中,在世界各地都能获得这么高的票房纪录,除了优美的芭蕾舞、豪华的布景和制作的精良以外,关键它还有一个凄美的童话故事:一个姑娘她非常想买一双红舞鞋穿上去参加一个舞会,结果心遂人愿,她终于弄到了一双红舞鞋,她高兴地穿上红舞鞋去参加舞会。她在舞会上跳啊,跳啊,跳得十分快乐,十分开心。晚会结束了,她也疲倦了,她想回家休息。可是神奇的红舞鞋并不疲倦,它仍然不停地转。于是红舞鞋把姑娘带到了街上,带着她飞过高楼,跨过了河流,越过了高山峡谷,穿过了森林原野......经过白天黑夜,时光消失了,爱情失去了,生命也衰老了,可是红舞鞋还在跳......最后姑娘累得气息奄奄,倒地死了。编导正是看中了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才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该片的导演鲍威尔·迈克尔,是英国四五十年代著名电影导演。他于1905年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1931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适逢英国“纪录片运动”时期,所以他不少的电影作品都深深打上了纪录片风格的烙印。他在1937年拍摄的《世界的边缘》(又名《天涯海角》),以苏格兰海岛为背景,以特殊的浪漫精神赋予了大自然风景的超自然美,以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的这部影片很像弗拉哈迪的《亚兰岛人》。因此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典型的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天涯海角》一片的成功,受到了亚历山大·柯达的赏识。从此开始了同编剧普莱斯伯格长期的合作。鲍威尔后来又拍摄了一些纪录片风格的战争片:如《第49个》(1941)、《布莱姆上校生死录》、《我方一架飞机失踪》(1942)、《普拉泰河之战》等。在《布莱姆上校生死录》中,表现了一个即将退役的英军上校同一个德国军官的友谊。该片的内容引起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注意,下令禁止出口。不过这反映了鲍威尔的创作态度――即使在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中,他也能保持对人性和政治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在《我方一架飞机失踪》中,鲍威尔仍然没有像一般的惊险片一样去处理这个惊险故事,而是运用了英国式的幽默,于苦难中发掘了人性中的固执和古怪。
与纪录片电影运动同时期的英国故事片的创作则走向豪华的倾向,与纪录片风格形成了相反的两极。迈克尔·鲍威尔就是乔治·萨杜尔说的,是徘徊在这两极之间的导演之一。从1943年起,他和普莱斯伯格合作成立了自己的阿契斯影片公司,拍摄了一批色彩鲜艳、场面豪华、制作精良的彩色故事片。除《我知道我走向何处》和《红菱艳》两片外,还有《月宫宝盒》(又译《巴格达窃贼》)、《天堂之路》(1946)、《黑水仙》(1947)、《霍夫曼的故事》(1951)等。其中,堪称杰作的《黑水仙》,讲述了一群修女在一个原为伊斯兰教徒的西藏宫殿里,开办诊疗所和学校的故事。片中两位导演运用灯光布景和摄影技巧在摄影棚内逼真地、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喜马拉雅山的壮丽风光。#p#分页标题#e#
1960年鲍威尔拍摄了一部有争议性的影片《偷窥的汤姆》。这部影片既非纪录片风格,又与以前的豪华片相区别,属于一种探讨“电影与偷窥”现象的心理片。正是由于这部风格独特的心理片,鲍威尔被科波拉、斯科西斯、塔维里亚兄弟、格林纳韦等后辈导演奉为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