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片的主题是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来实现的。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或某个社会问题,可供选用的材料是很多的,如果毫无目地堆砌材料,面面俱到地加以叙述,常常使观众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因而,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考虑主题的需要,尽量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主题,最有表现力的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安排的需要,注意有所侧重。
材料的选择以深入调查研究、深入采访为基础,要注意深入观察,从中挖掘材料。有时候,一部电视片最感人的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一些细节材料。细节包括事实细节和形象细节。事实细节通常是指具体真实细小的生活面貌;形象细节通常是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环境等的描绘,一般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
《让画史告诉未来》这部电视系列片,较之同类题材的纪录片要更为生动感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注重了对细节的选择和运用。如第七集《为了和平》讲抗美援朝,中央讨论是否出兵,将彭德怀从外地召到北京。为了反映彭德怀当时焦虑复杂的心情,片中选用了这样的一个细节材料:“彭将军当晚在北京饭店怎么也睡不着,从沙发床搬到地上睡,还是睡不着。第二天发言的时候,他为主出兵。”而在片子的结尾,是周恩来在欢迎归国志愿军代表团的宴会祝酒,在这里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材料:“周恩来总理那一天喝了37杯茅台酒,他醉了。有人说,这是唯一的一次,他看到周总理喝醉了酒”。
有时候,细节又需要编导分明造性地加以运用。一些普通的司空见惯的材料,经由编导从新的角度发掘,往往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如《北京运动服装一瞥》可以说是创造性地运用细节材料的范例。如画面是三个女青年穿着运动衣和运动鞋,头戴流行的射击帽,解说词写道:“也有人喜欢‘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电视纪录片《泰山》的第二集《奇绝天东》也是注意从那些日常现象中找出有趣的细节材料,如对登山的姑娘们胡乱穿衣服的画面是这样解说的:“从外地来的游人—尤其是姑娘们,总要披红穿绿,打算把泰山点缀得更漂亮。然而,她们不知‘高处不胜寒’。结果呢?只见裤子套裙子,裙子套裤子。哪呀,真可谓‘乱套’了!”编导独具慧眼,又从游从雨中登泰山的情景中找出对一个成语的新解:“泰山之水天上来,迎着激流上泰山!人们常说‘跋山涉水’。那是说指路途遥遥,先爬山后涉水,或者先涉水后爬山。但是,又有多少人有过爬山涉水的经历经?”
为了使纪录片结构更完整、内容更感人、更吸引观众,编导还常常去从生活中发掘情节性因素。如日本电视纪录片《大地之心》,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政府从当时的殖民地朝鲜半岛强行片用了150万人到日本各地及其殖民地充当苦力。俄罗斯的萨哈林岛(日本称桦太),也是苦力的集中地之一。战争结束后,很多朝鲜人滞留在那里,时至今日,仍有4万多人有家归不得。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正是这引起人骨肉分离45年的人间悲剧。记者进行追踪采访,在萨哈林岛和朝鲜两地去录找相互失散的亲人,并替一些夫妻接上了关系。摄像机真实地纪录下发这一过程:从他们开初听到音讯的惊喜和将信将疑,到离别数十年后相见时的悲喜交集的情景。这些感人的情节自始至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电视纪录片中的情节,需要编导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发掘,而不能编造和拼凑,否则会给人以虚假感觉。
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典型性,做到“以一当十”,以扩大其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