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这两方面的工作是有机不可分的。作为导演拿到剧本以后,当他初读剧本的时候,自然会有许多思维活动,有的地方可能是逻辑思维的活动,如对剧本主题思想的感受、认识等。有的地方为某个人物的生动性格而引起生活的联想。又可能在某些戏剧情节的矛盾冲突发展中被吸引。以上这些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场面的瞬间出现视觉或听觉的形象。这怎么能将思维的理性活动和感性活动截然分开呢?
导演艺术是以文学剧本为依据的二度创造的艺术。文学剧本是通过文字写出来的,导演就要在剧本的文字中看到立体的形象,这是导演职业惯性所决定了的,应具有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越是好的剧本给导演的启示越强烈,导演的形象思维也就越发活跃。我们有时读一个好的剧本常常会振奋、激动:不仅感受到了什么,而且模模糊糊或者清晰的看到了什么,就是这一道理。他和评论家的反映是不一样。这样讲是不是就不要去分析剧本了呢?不是的。恰恰相反,更要慎重的苛求自己,安静下来去认真的认识它。但,这种解剖不是孤立的、理智的,更不应该是纯文学性质的。英国著名舞台艺术家戈登·克雷说过:“不要先去寻找写实,要先看到诗人灵魂的深处。”(转引自1954年(苏)列斯里在导演训练班上的讲话)这意思是说,导演在研究一个文学剧本的时候,笫一件要作的事情就是要去掌握剧本的内在力量和作家的思想情感。因此,导演在解剖剧本的时候,是用“灵魂的眼睛”去看作家的意图,去看作家笔下的生活和人物,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才能激起导演自己内在的创造热情。也就是说,导演在解剖文学剧本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在剧本的生活之中,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在读赵国庆的《救救她》一剧时,经常出现的视觉舞台形象就是李晓霞的两只手。这“两只手”常常让人不能平静。在管教所里那些犯人吃饭走路要背着手,坐在炕上要把双手放在腿下。那李小霞的两只摇动着的手又包含一些什么呢?这正是导演处理舞台形象的用武之地。可以说它对社会的怀疑,对前途的绝望,对生活的渺茫,它在三叉路口上的彷徨,她忍受着灵与肉的耻辱等,都可以通过这两只手表达出来。这两只手能让人找到作者的心灵;这两只手不仅能帮助你去理解剧本,也能让你得到形象构思的种子。我们在舞台表演中所见到的已不是两只具体手啦,而所有的手的动作都包含着整个灵魂。所以说,导演对文学剧本的解剖和形象思维活动是不可能孤立进行的。
就二者关系而言,当然首先应是解剖剧本。尔后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方能进行舞台形象的构思。但也不要忘记他们的有机联系,因理性和感性的运动是相互推动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