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大部分编导(纪录片人)总是过分强调题材和内容的“引导”、“教化”功能,因此导致纪录片人在内容的处理上,普遍存在机械、传统、规矩比创新好的心理倾向,这就是纪录片创作中典型的“保守”心态。常常将现实生活中的“偶然性”、“现存性”境况无限放大为所谓客观、自然真实的“现实性”情节与细节,将记录对象具体的特殊性抽象为普遍的原则性现象,致使电视纪录片缺乏真正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也不能体现本土化、民族化的特色。
这种现象在纪录片创作中直接表现为:
深刻问题浅表化,甚至仪式化(追求所谓的原生态);
生动的问题概念化(没有赋予情感和趣味性);
社会矛盾简单化(就是叙事,割裂背景);
大众人物抽象化(没有人情味,有意神话、符号化);
重大事件模式化(过于尊重事实的逻辑力量,忽略了创作的存在);
热点问题片面化(不能客观纪录,有意扭曲、放大细节);
表现形式随意化(不重内容和表现的需要,单纯追求技术性、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