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动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究竟如何在剧烈的震荡中应对时代的提问?所谓的“现代戏曲”究竟是如何产生并完成自身形态的确立?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缩影的戏曲艺术,它的现代转型又折射出哪些社会变革的趋势?本文将为读者详细解读。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中,近现代的100多年是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戏曲在逐渐完成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现代戏曲的出现以及现代戏曲的自我完成。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近现代时期中国戏曲的现代性转型,以及其中那些最能够体现戏曲现代性的因素。
戏曲的现代性转型并不仅仅是指戏曲传播了某些现代性的观念和内容。戏曲确实可以具有传播现代思想的功能,清末民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启蒙思想,许多知识分子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题材创作戏曲剧本,试图通过戏曲传播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思想观念,可是这些作品从艺术形态来说,并没有真正获得任何意义上的现代性。探讨艺术的现代性转型,要着眼于艺术的本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而不是只看这门艺术表达了什么或创作者主观上想表达什么。所谓戏曲的现代性转型,更不是指在戏曲舞台上的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舞台上灯光的引入与变化,尤其是数字控制的灯光、机械装置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技术手段,但它们与美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无关。
要认清近现代戏曲的现代转型及其现代性观照,就要回到戏曲发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