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台湾新新电影
九十年代初,为了帮助台湾国产片在电视、网络等新兴娱乐业中凸现,台湾当局将1993年定为电影年,并实施了各种辅导政策——包括1989年就推行的一年一度的“国片制作辅导金”等,希望培植更多的电影人才和厚置台湾电影的基础。于是,在九十年代初,台湾电影业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浪潮”,即相继涌现的李安、蔡明亮、徐小明、何平等导演回避了上一代导演的“乡土情结”,而走上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而1994年夏天行政院新闻局特别筹备举办了“迎接新新电影”的系列活动,于是,新新电影成为了九十年代蔡明亮、何平等这批新导演的作品的代名词。
在这些台湾新新电影的代表导演中,他们的风格有着很大不同,如何平,他往往是要展现超现实的幻想与写实的交错,而摄制技术也因此强调影像的扭曲与夸张,如《十八》、《国道封闭》等;蔡明亮则喜欢以简洁利落的场面调度和声音美学的纪实性展示大都市人的残酷现实与写实生活。“综观20世纪90年代新锐导演,他们并未背负新电影时期的文化历史包袱,经过类风格的视觉文化洗礼,在创作主题上倾向城市、次文化的描述,几乎全是个人经验投射。加上他们分别来自舞台剧、电视剧编导、广告摄影、影评人的经历背景,使影片呈现多重叙事、超现实主义、极致写实主义等浓厚的作者色彩”,诚如论者所言。
台湾新新电影构成了九十年代台湾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新兴势力,展示着锐不可当的企图心,成为了台湾影坛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