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眩晕》开拍之前,米高梅影片公司就想请希区柯克把汉蒙德·英斯的小说《玛丽·迪尔号遇难记》搬上银幕,希区也有此意。但当公司请来的剧作家欧内斯特·莱曼看过小说之后,表示毫无信心。每天希区和莱曼在一起聊天,只字不提剧本的事。几个星期以后在公司一再催促下,希区和莱曼商量先写另外一个本子再说。不久,希区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在总统山(即原来的勒什莫尔山)上追逐的场面那该多惊险;后来,他又补充这样一个情节:在联合国总部的会议上,某国代表愤怒地站起来说,如果秘鲁的代表再睡觉的话,他就停止发言。当有人在叫醒秘鲁代表时,发现他已被谋杀了。现场发现的唯一线索是一个印有鹿头的笔记本上几个潦草的字。他们初步归纳一下,认为可以拍一部从联合国大厦到总统山,再到阿拉斯加训鹿场的关于追捕的电影。有了这条主线之后,还必须有一个核心人物。正在他们为这个人物举棋不定的时候,纽约的一位记者给希区提供了这样一个线索:就是由美国反间谍机构制造一个骗局,把一个无辜的人作为诱饵吸引敌方的间谍上钩。希区很高兴地采用了这一大胆的构思,至此,一个剧本的雏形就基本产生了。
等希区拍完《眩晕》之后,他和莱曼见面时,莱曼已将剧本的主要内容都写起了。这时希区又要求他再加上一个他考虑过很久的场面:希区每次从洛杉矶开车回斯考茨峡谷的寓所时,都要穿过贝克斯菲尔德荒无人烟的旷野,有时还会有一架喷洒农药的飞机从空中掠过。他想如果在剧情中有这样一架飞机向主人公发起攻击的话,那将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因为这条追捕的路线是朝西北方向去的,所以他们就将片名定为《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的拍摄过程比较复杂。首先是关于联合国大厦里的场景拍摄问题,当时已有禁止在联合国大厦内拍摄故事片的规定。希区就让摄影师先用一架隐藏的摄影机拍下男主角加里·格兰特走进大厦时的镜头,然后希区和一个摄影师假装成游客,到大厦里面拍了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实景照片,再根据照片按同等的比例制作布景,最后利用这些布景在摄影棚中进行拍摄,结果剪辑出来的效果十分理想。
其次,关于演员的选择问题,在影片构思之初,希区有意让詹姆斯·史德华来演男主角。等剧本完成后,希区又认为还是加里·格兰特最合适。在拍摄广场大厦门厅里的那场戏时,一天早上,格兰特从楼上下来就在厅里比划着走来走去,然后对希区说:“你如果让鲍勃把摄影机向前移动几英寸,就可从门楣下拍摄我走到走廊尽头的过程。”希区马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场的工作人员乔·海卮姆斯看到后,惊异地问希区:“你还没有和加里打招呼哩,他怎么会知道该干什么呢?”希区随口答道:“他在这里来回走了很多年了,根本不需要让我来指点。”这说明他们之间配合得是多么默契。
在选择女演员时,人们普遍认为应该找一个像《美人计》中英格丽·褒曼式的女主角,来扮演具有双重身份的女间谍,但出乎意料的是希区竟然选中了伊娃·玛丽·圣。伊娃1924年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曾攻读于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后在纽约演员研修所学习表演。先在广播和电视剧演出,1953年在百老汇与丽莲·吉许同台演出《丰裕的旅行》一剧而获纽约戏剧评论奖。1954年她在参演的第一部影片《码头风云》(又译《在江边》)中扮演马龙·白兰度的女友一角而一举成名,夺得了第27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伊娃擅长扮演多愁善感的女性角色。所以,在拍摄《西北偏北》前,她还从未扮演过艳丽性感的角色。为了塑造好伊芙这一银幕形象,希区让她在拍摄该片前不要在其他的演出中穿色彩特别艳丽的服装。而且,希区还让公司为伊娃量身订做了全套新服装,但服装设计出来后,希区又觉得不太满意。于是就亲自领着伊娃到纽约一家有名的时装店去选购成衣。拍摄前希区又为伊娃制定了一些暗语和手势,专门用来在拍摄现场向伊娃传递信息。伊娃没让希区失望,她不仅与导演配合得很好,而且表演得也很出色。伊娃主演的其他影片主要还有《微妙的情感》、《出埃及记》、《大奖》、《取消我的订座》等。
该片片长约一百三十六分钟,是希区柯克执导的最长的一部影片。而且影片上映后,成为希区此前的上座率最高的一部电影。电影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才是一部真正的“希区柯克模式”的惊险片。#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