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下》(又译《胡作非为》)是一部根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童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来探索少年人生的自传性影片。特吕弗1932年2月6日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童年时代经历坎坷、性格倔强。从小由祖母带大,祖母去世后才回到父母身边。由于对电影和巴尔扎克小说的偏爱,小时候经常泡在电影院里,不想读书,学习成绩很差,常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训斥与处罚。家庭的冷漠和老师的体罚加剧了他的逆反心理,所以经常逃课和离家出走。父亲曾一气之下将他送交警察局。因此,他14岁就被迫辍学,独立打工谋生。
1947年,是特吕弗人生转折的关键一年。15岁的他就纠集巴黎的同好,组织了一个电影俱乐部,观摩讨论电影;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巴赞鉴于他对电影的热情与执着追求,及他当时的困难处境,把他介绍给《工作和文化》报电影专栏写影评。1953年,特吕弗在部队服役因表现不好被复员后,又是巴赞出于对他电影才能的赏识,推荐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工作,从此,他的电影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因此,巴赞和他的感情亲如父子。不幸的是巴赞于1958年(40岁)英年早逝,特吕弗悲痛万分,为了表示对巴赞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特拍摄《四百下》一片献给恩师巴赞。
特吕弗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期间,写了不少影评文章。他的文章文笔犀利,富于创新意识;既敢于对传统电影大加挞伐,又能大胆地倡导新的电影观念和艺术形式。他的《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被人们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他的《法国电影在虚伪中死去》(1957)一文预告了“第一人称”影片的诞生——即他与戈达尔等人一道倡导的将电影作为个人化表现手段的“作家电影”理论的诞生。《四百下》即是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作之一。特吕弗正是以他电影理论的先锋性和电影作品的开创性,同戈达尔、阿仑·雷乃等人一道成为轰动世界影坛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
1954年,特吕弗在从事影评文章写作的同时,就开始了电影拍摄的实践。他在拍摄了《访问》(1954)、《水的故事》(1957)和《顽童》(1958)等几部短片之后,本片是他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正是该片使他一鸣惊人,确立了他在法国电影和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后,特吕弗在他短暂的26年的导演生涯中,共拍摄了24部影片。这些影片不仅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而且内涵深刻,语言创新,绝大部分堪称精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获得过多种重要奖项。按影片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安托万·杜瓦内尔为主人公的一组自传性影片。包括《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1962)、《偷吻》(1968,获同年法国路易·特吕克奖;1969年获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导演奖)、《夫妻生活》(1970)、《飞逝的爱情》(1978)等。这五部影片均是由让·皮埃尔·莱奥主演的,表现了主人公在各个时期的生活和感情纠葛,也传达出特吕弗本人的人生体验与感受。
二是以描写爱情(或深沉、或痛苦、或无望)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如《朱尔和吉姆》(1961)、《柔软的皮》(1964)、《两个英国姑娘》(1972)、《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隔壁的女人》(1981,被四家法国电影杂志评为当年法国最佳影片之一)等,是此类影片的代表作。其中《朱尔与吉姆》一片是特吕弗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曾评价说:“《朱尔和吉姆》是当时特吕弗作品的顶峰,它包涵着这位导演天才的一切元素,这些元素在他后来的影片中再也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是仿效希区柯克影片风格的黑色电影。如《枪击钢琴师》(1960)、《穿黑衣的新娘》(1968)、《盼望星期天》(1983)等。在《枪击钢琴师》中,导演在表现查理和他妻子同匪徒们的连锁故事时,即仿效了希区柯克影片中惊险的追击场面。《盼望星期天》是特吕弗导演生涯的压卷之作。
四是描写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的影片。如《美国之夜》(1973年,获同年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纽约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和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后一班地铁》(1980,荣获了十项凯撒奖)等。此外,他还拍了几部儿童影片,如《野孩子》(1970)和《零用钱》(1976)等。#p#分页标题#e#
纵观特吕弗的电影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不断追求与探索影片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同时,又注意把观众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出既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富于观赏性的作品。这正是他的影片能成为当代法国优质电影代表的原因所在。
在该片中饰演安托万一角的是法国电影演员让·皮埃尔·莱奥。莱奥于1944年生于巴黎的一个电影世家。父亲是编剧,母亲是演员。受家庭的艺术熏陶,从小就热爱电影表演。13岁就在影片《罪与罚》中饰演一个小角色,15岁在本片中主演安托万一角。因莱奥的性格与安托万的顽皮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他表演起来基本上是他自己个性的流露,显得十分真实、自然、可信。不仅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得到特吕弗的肯定。因此,他连续主演了特吕弗关于自传性的五部影片。他的这种本色表演的特点,几乎贯穿于他整个演员生涯之中。另外,莱奥还在特吕弗执导的《两个英国姑娘》和《美国之夜》中担任男主角。
莱奥除了长期同特吕弗合作外,还与新浪潮的另一主将戈达尔也有过长时间的合作。他主演的戈达尔执导的影片有《男性和女性》(1966)、《中国姑娘》(1967)、《美国制造》(1967)、《周末》(1968)等,此外,在戈达尔拍摄《一个已婚女人》(1964)、《阿尔法城》(1965)、《狂人比埃罗》(1965)等片时,莱奥曾担任过副导演。
从某种意义上说,莱奥演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特吕弗和戈达尔对他的教育与培养,而特吕弗和戈达尔又通过他真实、生动、形象的表演,准确地演绎阐释了他们所要表达的电影理念和影片内涵。这种配合的默契使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莱奥曾将特吕弗称为父亲,将戈达尔称为叔父。
另外,莱奥还在许多著名导演的影片中扮演过角色。如杜维威尔的《大道》(1960),谷克多的《大成菲的遗嘱》(1960),帕索里尼的《猪圈》(1969),贝尔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和厄斯塔什的《妈妈与妓女》(19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