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还是墙外开花?国内认可还是国际认同?许多纪录片在国内获得好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上反应平平,甚至不能为外国人所理解。毕竟,语言、文化 是一堵墙,中国民族文化的视角和异域文化视角、语言方式、表达效果还是不一样的。当然,国内认可和国际认同并不是必然矛盾的,但要做到同步,毕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总有重点放在何处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面向国际创作就有一个转变创作观念的问题,就有一个妥协和调整表达习惯的问题。
中央电 视台制作的《复活的军团》不仅获得第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中的系列片大奖和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像奖、最佳录音奖,而且在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上,赢得美国媒体公司的青睐,CCTV与美国签订协议再次投资和改编制作《复活的军团》,中美双方分别拥有中华区和欧美的发行权,可谓“国内认可、国际认 同”。
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就要了解外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首先,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的首要困难就是正视文化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迎合,但不固守,想方设法多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让西方观众从我们的文化出发而不是从他们的文化出发看问题,或许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障碍。
其次,中国纪录片在题材选择策略上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反映边缘、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题材的作品过多,表现中国农村和城市人民生活的影片则付诸阙如。如 今,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现状可能更感兴趣,向世界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全面的中国也该摆到新的重心位置。
再次,大众文化的发展向中国纪录片提出了新的诉求。平面化,拒绝深度,兼顾其娱乐审美功能的提升,是西方观众普遍的审美倾向。因而,在中国土壤中生成的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重视西方大众文化的现实,中国纪录片应在重视纪录片“纪实”方面认知功能的同时,注重可视性、故事性、趣味性。这就涉及到创作手段的革新,比如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先生谈到中国的纪录片时认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拿捏人物情感和细腻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但往往节奏缓慢,因此他们购得的中国纪录片,往往要重新剪辑、组接,增强了故事性之后,才在他们的频道上播出。
影响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因素还很多,如制作方式、创作手法等技术问题以及资金问题等,这属于器物方面的因素,有些不能强力而致,但只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调整战略,再借助一定的交易平台,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