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影像复制现实,再现形式多元化
电视影像以二维画面逼真复制了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其内在本质呈现双重功能:实证功能和表达功能。按照影像片段实证功能的强弱,故事型电视新闻的影像素材可分为三类:
一是具有强实证功能的影像形式。包括:①用长镜头摄录的现场景象,能够以连续完整的声画合一状态呈现出现场事件的动态流程。②记者在新闻现场所作的出镜采访,有助于加强现场感和观众了解现场景象中的重要信息。二是具有弱实证功能的影像形式。包括:①用蒙太奇镜头组拍摄的新闻影像片段,虽然不能完整地呈现事发时的生活景象,但可通过解说弥补影像仿真性不足的缺憾,让声音和画面相互配合表达。②无法再现过去事件时所采用的一些替代方法,如找到当事人、当时事件发生地以及所留物证,让当事人展开对当时事件、人物的追忆。三是不具有实证功能但具有表达功能的影像形式。包括:①“真实再现”影像。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影像和音响资料,事后采用补拍、摆拍、扮演等方式将当时事件重新模拟演绎出来,不仅可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还可缝合叙事断点。②无法具体说明和表达某些抽象概念或想象中事件时所借助的替代方法,如电脑动画、实物模型、电影资料等。
(二)视听元素配合表达,呈现“场”态传播
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语言元素包括图像、声音、音乐、字幕、特技、图表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可以形成表达合力,最终使电视新闻传播呈现一种立体、综合的“场”态传播。
电视新闻在讲故事时,如果只运用影像很难把事件完整呈现,因此需要解说这种话语形式。解说可以帮助精练叙事、加大情节信息量以及强化叙述逻辑。故事型电视新闻一般采用访问式解说风格,它建立在对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让被采访人或叙述人作为事件参与者在镜头前或隐藏在画面外来讲述新闻故事。而字幕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元素,是解说的补充或加强,它或是对画面进行辅助性介绍,如人名、地名、时间以及事实梗概;或是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加深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或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如同期声讲话的文字记录等。
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还强调其他电视语言形式的故事化包装,如通过整合声音、画面和字幕等元素来配合表达的片花,以提示重要信息、设置节目悬念、勾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演播室精心布置桌案、醒木、折扇等辅助道具,再加上音乐效果和布景灯光的渲染,合力营造出一种电视“故事会”的氛围。
(三)借鉴传统叙事艺术,主持风格中国化
一直以来,中国电视节目都是对境外成功节目的照搬或模仿,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却可视为例外。它是在借鉴吸纳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电视科技,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中国审美风格的电视节目形态。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主持人对“说书人”这一传统曲艺技法的借鉴和靠拢。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在审美方式上特别强调民族化和本土化,用中国喜闻乐见的评书讲故事的方式来播讲新闻,突出体现出电视艺术的民族化探索。
河北卫视专门请来评书大师单田芳来主持《天下故事会》这档节目,就是看重他在评书表演方面的功力。单田芳以说书艺术演绎融会新闻故事,注重讲述的生动和有趣,与观众形成直接的人际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江西卫视《传奇故事》、重庆卫视《拍案说法》等栏目的主持人都是以说书人身份引领观众进入故事世界。这些主持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引经据典,或有感而发,评人、评事、评情、评理。《天下故事会》和《拍案说法》主持人甚至还在故事结束时加上批语判词,比如《天下故事会》的《换养姐弟》的判词“换养姐弟命坎坷,人生路上磨难多,心怀感恩苦耕耘,如今摘得幸福果。”聊聊几语既概括出节目的主要内容,又能将深层意义引申升华,体现出中华语言艺术的精妙。
作为具有中国审美风格的电视节目,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摆脱了中国节目对境外电视简单机械复制的倾向。随着这种审美元素、风格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它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为成熟和成功的电视节目形态。#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