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0日,美国著名的剧作家阿瑟·米勒(1915、10、17——2005、2、10)辞世。11日百老汇熄灯一分钟向这位90岁的老人致哀。在美国剧坛,阿瑟·米勒同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共同造就了百老汇的辉煌。其中阿瑟·米勒尤擅长现实主义,并努力的开拓舞台的表现方式。“规规矩矩地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试图使用各种方式来扩展它,以便直接、甚至更猝然、更赤裸裸地提出隐藏在生活表面背后的使我感动的事物。”他认为戏剧是一种严肃的事业,反对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他的剧作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小人物,关怀整个人性,好多作品就直接取材于真实事例。他始终把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自己的创作使命,被称为易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
阿瑟·米勒一九一五年出生于纽约,中学毕业在汽车零件公司工作了两年,然后积攒些钱后进入密执安大学学习。一九四七年,他的《全是我的儿子》上演,一举成名,此剧获得当年纽约剧评奖,从此他的剧作纷纷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九四九年《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七百四十二场,并凭此剧一举获得普利策奖、纽约剧评奖、托尼戏剧奖等,从而奠定了其在美国戏剧界的位置。四年以后,推出的《萨勒姆的女巫》(又名《严峻的考验》或《炼狱》)在纽约上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荣获安东纳特·佩瑞奖。一九五七年《桥头眺望》使他再次获得纽约剧评奖。另外阿瑟·米勒创作的剧本还有《鸿运高照的人》、《堕落之后》、《代价》、《美国时钟》等。值得一提的是,其曾与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的五年婚姻同样可堪称传奇人生的一大亮点。1956年7月1日与玛丽莲·梦露结婚(是梦露的第三任丈夫),但是这婚姻并不理想,这段婚姻在5年后以失败告终。1962年阿瑟·米勒娶了摄影师英格·莫拉斯,同年梦露自杀。
阿瑟·密勒去世时享年90岁,已到了中国人要做白喜事鼓盆而歌的高寿,但他一定心有不甘,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还有太多的责任未能尽到。那部关于他和梦露的新戏《完成画作》去年十月刚在芝加哥首演,还没来得及搬上百老汇——那是他服务人类的主要阵地,也是能证明他宝刀不老的最重要的地方;12月他向媒体宣布,将与同居已久的艾格涅丝·巴利一起去教堂,可还没来得及让这位34岁的画家正式成为新娘。
很多作家会说,密勒老人可以死而无憾了,他一生的90年已经留下太多东西让人阅读、回忆和讨论,甚至争论,有几个作家能像他这样多产、多姿、多彩?真的密勒远不像坊间众多报刊的纪念文章所描绘的那样清晰和简单,他是个充满了悖论的作家。仅举一例:密勒的死讯在中国的媒体广为报道,但XX网络唯恐人们不知道密勒是何许人,在标题中称他为“玛丽莲·梦露的前夫”。其实,密勒和梦露那段才子佳人的婚姻一共只维持了五年,而他的剧作生涯长达近七十年——可算是个世界纪录了。他几乎是20世纪后半叶被人谈论最多的剧作家,尽管他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但二战以来得过该奖的五六个剧作家中除了贝克特,没有一个有密勒的影响那么大。
密勒得不到诺贝尔奖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太大——政治影响太大。诺贝尔评委们在寻找非西方国家作家时政治嗅觉很灵敏,但对西方的政治性作家却兴趣缺缺。西方的政治剧作家差不多全是左派,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密勒1949年的《推销员之死》对在美国被视为神圣的“美国梦”提出质疑,有振聋发聩之效。就在他的声望如日中天之时,极右的参议员麦卡锡发起的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把他传去质询,要他供出共产党作家的名单,他拒绝了,被国会判处“藐视国会罪”,却因此在文学、戏剧界同行中广受敬仰。他的应召质询虽然不像中国的江姐那样要面对残酷的刑具,但对一个惯享人权尊严的美国白人知识分子来说,实在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国会打的是“民意”的幌子。相比之下,密勒的合作者、《推销员之死》的导演依利亚·卡赞就顶不住精神上的压力供出了名字,因而长期为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