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风尘》是关汉卿喜剧中一出大快人心的喜剧在具体讨论这部喜剧和分析关汉卿的喜剧创作之前,对于中国喜剧的溯源,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因为这样才能对本剧及关汉卿的创作形成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喜剧其实早已有其萌芽,在中国远古的神话中就有其初始显现,如至今还流传着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和上古时期的盛行巫风,往后还有《诗经》中的祭祀舞乐和《楚辞·九歌》的对于天帝、地只、祖先的祝颂,以及对蒙昧状态的模糊反映。再后来,比及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唐宋元明清,传奇、变文、话本、戏曲等,其中所蕴含的喜剧意味已蔚然成风,只是没有人明确的用“喜剧”二字加以名称、概括之。究其缘由,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在我国古代,直至近代,中国的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没有明确的界限,统而以“文章”二字总称;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大部分时间以“儒学”为宗,故而将小说戏剧等称为“引车卖浆者之流”,没有人加以重视,从而导致此类文学没有专门的发展空间,也最终导致了中国喜剧的“名不见经传”。相形之下,“喜剧”一词最早倒是被西方人加以提出,并且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在西方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其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这里要说明一点,虽然名称由西方人具体给出,但是中西方喜剧在其具体内涵及内在要求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尽管在整个封建时代,对于中国的世俗和市民文学来讲是不幸的,但也有例外。当历史的车轮驶进元代,经济空前发展,疆域广大,各民族间的交流也日盛,加之元统治者放松了对文化思想的钳制,故而在原有的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之上生产了元杂剧。从而,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才诞生了像关汉卿这样伟大的戏剧大家。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即推举他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明代的贾仲明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韩邦奇更将他与司马迁比肩。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其中,关汉卿创作的《救风尘》则为其风月剧和婚姻爱情剧中的典范之作 。
关汉卿曾经热切地在乱世呼唤英豪、痛切地意识到英豪死了,又深情地注视更为实际的社会层面,思考老百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救风尘》,写的就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这本喜剧,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编导老师今天将从喜剧环境、矛盾冲突、情节突转跳跃以及机理际合等几个方面来对《救风尘》来作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关汉卿的整个喜剧创作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