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演员献身革命、忠于领袖的心理不仅体现在舞台上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而且贯穿在舞台表演每一个仪式的安排之中。1964年的京剧汇演有一个仪式化的例行场面。演出之前,除反面人物之外的主要演员都身着戏装站在台上,手捧《毛主席语录》贴在胸前,和观众一起唱《东方红》。唱完之后,他们才开始演出。演出结束之后,主要演员又带妆站在台上,在坚锵激昂的音乐伴奏下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直至目送观众退场,演员才退回后台卸妆。如果说演出过程之中,台上台下陶醉在乌托邦的艺术共鸣之中,那么,演出结束之后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幻境依然通过台上台下的仪式化交流得以延续。总之,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剧场通过艺术的魅力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同质同构与情感统一。
也许有人会不无讥诮地嘲笑“样板戏”艺人的“愚忠”与“顺从”,如果我们明白其实每一个亲历者都无法免俗的话,这种道德君子式的指责显得并不厚道。今天我们回首这一段历史,比作出是非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反思:在极权政治语境中的这种趋附心态是不是在每一个文明阶段、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都有共同的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