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界形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第三代导演枯木逢春,拍摄了大批佳作。第三代导演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最有代表性。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谢晋。除了“文革”前他执导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外,1980年,他以不凡的勇气,推出了第一部以“右派”为题材的《天云山传奇》;1982年,又拍出了《牧马人》;1984年,再以一部《高山下的花环》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桂冠;接着,他又推出了《芙蓉镇》。迄今,谢晋共6次赢得了由广大观众直接投票产生的“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谢晋留下了富于生活修辞的影像语言和伦理化的情感故事,以通俗的方式表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国家遭际和大众心理。由于他作品一以贯之的政治隐喻和叙事逻辑,“谢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含义明确的代名词。家庭式的情节线索,政化的创作视点,脸谱化的人物塑造,道德至上的评价态度,二元对立的结构模,使得谢晋电影代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情节剧的最高成就。
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其中女演员最为突出的有于蓝、谢芳、田华、张瑞芳,男演员最为突出的有孙道临、于洋、谢添、陈强。
成荫(1917—1984)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电影艺术家,以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著称。其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西安事变》。
水华(1916—1997)早在30年代便投身左翼戏剧运动,1949年后转入电影界任导演。他从影以后只拍了7部故事片,但却部部精彩,其代表作为《白毛女》、《林家铺子》、《伤逝》。
崔嵬(1912—1979)早年从事左翼戏剧活动。1954年转人电影界。先后导演《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片。
谢铁骊(1925一 )其代表作有《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海霞》。《早春二月》是这一时期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作品,影片描写1926年前后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但影片结尾处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寻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诗的色彩。影片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之下的无能为力,也表达出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孙道临塑造的萧涧秋深沉、含蓄、质朴,艺术造诣极高。本片突破了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对多场景组合式的电影形式进行了探索。含蓄的韵味、精炼的镜头、丰富的细节描写、借鉴传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以及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细的美工创造,使本片成为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精品,并于1983年获得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凌子风(1917—1999)抗日战争初期进入影坛,处女作《中华儿女》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赞誉的影片之一。“文革”前,《红旗谱》是他的代表作。“文革”后,他的创作进入最佳状态,先后拍摄了《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等影片。
桑弧:导演的《祝福》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王苹: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导演,代表作《柳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