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闪光的一处 我觉得是片子除了饱满不乏幽默的展现了爱情、亲情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作品之外 ,它难能可贵的表达了高尚的、沉重的、令我们所有人都强烈共鸣的爱国情感。这是歌舞音乐片这种以轻松娱乐性见长的片种在能够保证艺术性、娱乐性之后,很难表现也是很少表现的。
在保证艺术性娱乐性以大众普遍喜爱的方式宣扬爱国这个厚重的主题是很难的。《音乐之声》如此自然的将音乐片的思想高度推到了这样一个高峰,使得这部电影名副其实的成为适合全家人一同观看的片子。成为欧洲人最爱看的电影。
说到影片本身,影片伴着主题曲《音乐之声》那个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的开始。山峦、湖泊、有人唱歌,可以说本片的电影语言并没有太多的个性,反而是极尽大众化。这种雅俗共赏或许才真的是 电影真正应该追求的 境界吧。
故事由修女玛利亚开始,歌唱也由她开始。
第一次是听《哆来咪》是成方圆唱的,对这首歌没有多少感觉,顶多只是个很优秀的儿童歌曲。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才知道连同《雪绒花》都是出自这部1965年的片子。这些歌曲都是因这部电影的影响而流传至今,而且我们还是在电视上、晚会上时常听到。这就是《音乐之声》的魅力之处了。
不管我们看没看过这部65年的音乐片,一定都会听过《哆来咪》《雪绒花》(当然《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也很经典), 一定都会听过老师说“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总会开一扇窗” Where the Lord closes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这么深入人心,从来没有一部电影流传这么广。这部在各国的民调中通常排在最受欢迎的影片它的每一部分都被流传,它的台词、它里面的积极生活的态度、它里面大量的歌曲、它表现出来的爱国共鸣……
Edelweiss(《雪绒花》)这首歌,在我在电影中听到它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它的力量,我不是乐评人,在我心里它只是一只小小民歌,全世界也许会有几千几万首这样的小调子,通俗易唱雅俗共赏,但在电影中,它的力量却是无敌的,那不仅是一种音乐本身的力量,更是一种爱国情感的力量。当德国侵占奥地利,当以前的奥地利上校深情的唱起自己国家的民谣,当影片最后上校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当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的时候。这首最简单、最不起眼的小民歌成为电影里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突然想起了在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里、水立方里响起国歌来的那种感动的要流泪的情感。说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只知道看这样的场景的时候会禁不住要流下泪来。就像《中央车站》让我记住了巴西一样,《音乐之声》让我记住了奥地利。如果有人要通看音乐片歌舞片,我建议他最后看这部65年的《音乐之声》因为观看顺序错了,其他的片子就会非常暗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