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菊花到月明珠再到李金顺,三十多年间评剧的发展经历了“对口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三个阶段。期间评剧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奉天落子时期除了李金顺以外,关外女演员还有碧莲花、金灵芝、筱灵芝、芙蓉花等。由于这些艺人是在东北演唱,所以表演风格带有粗犷豪放的特点。所以人们又把奉天落子这种风格的评剧演唱称为“大口落子”。评剧在奉天落子的发展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女演员,这为评剧在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评剧彻底演变成了一种城市的戏曲艺术。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以后,评剧的演出中心又一次转移。此次转移使评剧艺术重回关内,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天津和上海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评剧的代表人物首推白玉霜。白玉霜,原名李桂珍,1907年生,著名莲花落艺人粉莲花(原名李景春)的养女。1934年以后,她在北京、天津两地演出。主要演出剧目有《桃花庵》、《珍珠衫》、《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杀子报》等。1935年她进入上海,与先期到达那里的钰灵芝、爱莲君合作演出。同年,她在上海天蟾大舞台与京剧武生赵如泉合演京、评“两下锅”的《潘金莲》,这是南北名伶的合作,更是京评两种艺术的一次交流。期间她还首演了评剧新戏《玉堂春》以及由著名编剧洪深编写的《阎婆惜》。1936年,明星电影公司为她拍摄了描写评剧艺人生活的影片《海棠红》。白玉霜在上海的演出,扩大了评剧艺术在中国南方的影响,也使评剧有了更多的向其他艺术交流学习的机会。这对于评剧艺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白玉霜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评剧皇后”的美誉,并成为评剧“白派”艺术的创始人。白派艺术的特点是唱腔低回婉转、韵味浓烈,表演细腻丰富、传神动人,最为擅长塑造身世凄凉的悲剧女性形象。评剧白派虽然是创始于白玉霜,但是真正使这种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的是白玉霜的养女筱白玉霜。筱白玉霜,原名李再雯,在白玉霜离开“华北剧社”以后她挑梁演唱,在白玉霜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扬了白派的风格。她的表演及演唱运用脑后音共鸣,声音与行腔充满了哀怨与凄凉之感,尤以在代表剧目《秦香莲》中塑造的秦香莲的艺术形象最具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与白玉霜同时期的评剧名演员还有评剧刘派创始人—刘翠霞。刘翠霞,1910年生人,因自幼家贫被生母送至天津“金花玉班”学习,后来拜莲花落艺人赵月楼为师。1930年以后为“山霞社”的主演,擅演的剧目有《雪玉冰霜》、《桃花庵》、《德孝双全》、《打狗劝夫》、《昭君出塞》等。她文武双全,曾演出评剧舞台不多见的武打戏《穆桂英挂帅》。她的演唱声音高亢,讲究一气呵成,尤其是快板演唱别具特色,十分具有功力,因而被誉为“刘派”。此外她还大胆排演布景戏,在评剧的舞台演出中首次使用灯光。
民国时期与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同被誉为评剧四大皇后的还有评剧爱派的创始人—爱莲君。爱莲君,1918年生人,她家境贫寒,自幼被卖身为妓,后拜莲花落艺人赵月楼为师学戏。她的嗓音清脆甜润、高亢嘹亮;舞台演出身段优美、顾盼生辉。《桃花庵》、《珍珠衫》、《李桂香打柴》、《花魁从良》是她的代表剧目。1933年爱莲君曾携爱莲社在上海与白玉霜同台演出,轰动了上海,成为民国时期评剧四大皇后之一。她在演唱中经常有较为短促的停顿,使旋律的起伏更为华丽活泼,被俗称为“疙瘩腔”,这也是爱派最为鲜明的表演特点。爱派的传人莲小君很好地继承了这种特色,又较爱莲君更为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民国末年在天津、山东、东北等地颇有影响,解放以后加入天津市评剧团,培养了金倩、张丽云为爱派传人。
民国时期是评剧艺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在众多艺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产生了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评剧旦角表演艺术。民国时期的评剧女演员除了上面提到的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以外还有花小仙、筱桂花、喜彩莲、金灵芝、花玉兰、碧莲花、花云舫、李小霞、十三妹、钰灵芝等人。这些评剧艺人大多出身贫寒、命运凄苦,但是却以表演艺术上不断的努力逐渐地使评剧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得到全国观众的承认与喜爱。从这个角度上讲,评剧的历史也是艺人演出与实践的历史。民国时期的评剧剧目仍然是以家庭伦理、婚姻爱情题材为主,但这恰恰不是它的缺陷而是它赢得观众的基础。这些通俗亲切的表现内容使评剧艺术擅长表现实事与民生,得到了乡村农民和城市市民等多个层次的观众的喜爱,从而赢得了更大的发展契机。这也是这个历史较短的民间小戏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