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成年人拳头大小的摄像机,配上一块能用4个小时以上的电池,在安上一盘25元钱的录像带,就能像电视台专业记者那样拍摄画面和创作影视作品了。这就是普通百姓手中的DV。目前,国际上的DV产品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在成像技术、水平解析度、像素、变焦倍数以及液晶显示屏等各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DV主流产品的配置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DV凭借数字技术图像清晰、高质、轻便、易操作等优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声像、色彩的追求。DV的出现,打开了一道让社会上的普通人进入影像时代的大门。
普及容易的——DV
星期天到公园里转转,看到很多拿DV机拍摄的人,这里不乏老人和儿童。江西有一位下岗职工,自己找了多个工作都不理想。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位朋友女儿的婚礼,发现摄像师很受男女方的重视。事后一打听,男方给了这名摄像师500元劳务。于是,江西这位下岗职工,也自己投资买了一台6000元的DV机,干起了拍摄和制作结婚录像的营生。半年下来,平均月收入5500元。山东有一位退下来的村长,自己编写剧本,自己用DV机组织全村人,拍摄了一部20集的表现本村历史的电视连续剧。据安徽某DV网站的调查,现在95%以上的人买了DV机不用培训,他们有照相基础的,拿起来就用。没有基础的顶多看看说明书,也能拿起来就拍。正如一名72岁的DV发烧友所说:“DV机相当于傻瓜相机,我孙子教会了我安电池和磁带,我一按开关就拍下来了。” 这就是今天的DV。由于使用的简单化,DV在大众中普及相当容易。据统计,2004年DV的增长率是35%,2005年DV的增长率是50%,有人预测2006年DV的增长率将达到60%以上。
价格低廉的——DV
从1996年中国进口了第一台DV开始,DV在中国的普及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当年8000多元的DV机现在也就是3000多元;当年20000万多元的pd-1500,现在15000万元也能买下;就连高清DV也有1万多元的……笔者看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实习设备:30多台DV机,60多台非线编辑机。而在没有DV机的前8年,电视学院只有3台“大机器”。笔者粗略地计算了一次,这3台“大机器”的价格,可以购买41台(现在电视学院使用的设备)DV机。在2005年入学的编导专业学生里,笔者还发现了2名同学,在他们刚(孩子)入学的时候,家里就给孩子配备了DV机。现在已经有更多的厂家和商家举起了降价的大旗。在经过市场风暴的竞争洗礼后,2006年DV机市场的整体价格在继续下滑,一些低端入门机型的价格已经从2005年的3000多元下滑到了2000多元,例如索尼的DCR-HC21E, DCR-HC33E 和 DCR-HC43E等。这些都极大地带动了大众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随着技术革新和价格跳水推动DV普及化,相信要把DV普及就必须做到价格大众化,我们有理由相信,DV的价格在3000元将是一个坎,低于3000元,DV将迎来平民化普及的又一个高潮。
操作简单的——DV
DV使用“傻瓜化”是DV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如果DV使用没有群众基础,那它就会在大众化的道路上走上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是有心人的话,经常会看到1米来高的儿童拿着DV在为大人拍摄。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DV操作简单,只要会按开关,画面就拍出来了。而要使用专业摄像机呢,就既要了解白平衡、各挡增益,又要详细了解手动变焦,还要会使用广角、架子与灯光的配合等等。DV之所以普及的迅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操作简单。几年前,我们哪怕只是拍一部10分钟的短片,也会搬出一个完整的班底,至少包括制片、导演、摄像、灯光、录音、剪辑,有时甚至还需要美工、化妆等,花费不下万元。而现在使用DV拍摄,只需要1-2人即可。拍摄完毕后DV机还能立刻与个人电脑连接进行视频、音频的剪辑,使人们无须掌握繁杂的技术也能通过智能软件完成各种艺术创作;成片以后亦能通过一定的压缩和加密在网络上发布,更省去了电视台繁琐的审片环节,使作者与观众能够更便捷、更迅速地交流。从前期到后期,只消花上几十块钱买上几盘DV带,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5年前,当DV人看到专业摄像机更换广角镜头的时候,自叹不如。而今天,DV机的广角型号镜头已经有多种。DV人换摄像机镜头也像换照相机镜头那样容易了。
画质更高的——DV
DV摄像机与普通摄像机比较:(1)、DV图像分辨率高。DV摄录机一般为500线以上,而VHS摄录机为200线,S-VHS 摄录机为280- 300线,8毫米摄录机为380线左右。(2)、色彩及亮度频宽比普通摄像机高六倍,而色、亮度带宽是影像精确度的首要决定因素,因而色彩极为纯正,达到了专业级的标准。(3)、可无限次翻录,影像无损失。#p#分页标题#e#
DV与专业摄录机比较:DV摄像机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和现在顶级数字的压缩视频记录系统如Digital Betacam(DB),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DV和DB 都是分量格式,分别对磁带上的亮度(Y)和两路色度(R-Y和B-Y)信号进行编码,DV使用13.5MHz采样率(同DB一样),但DB用4:2:2编码来增加彩色保真度,而DV是4:1:1编码。DB用10比特代码来提高信噪比;而DV是8比特。Digital Betacam 一般采用2:1的空间压缩比(8位采样);而DV是5:1。DV通过对实质上不活动的视频图像的场间(不是帧间)压缩来获得它的部分压缩比。因为场间压缩使每帧的数据量可变,而DV要求固定的数据率,因此需要自适应帧间的压缩。随着一个场景中活动部分的增多,空间压缩比增加(反之亦然)。
DV与DV Cam和DVC Pro 相比:DV、DVCam 和DVC Pro实际上使用相同的压缩方法和记录格式。不同的仅是DV Cam的磁迹间距(15微米)和磁带速度(28. 22mm/秒)。Sony 认为这一磁迹间距对于帧精确度的线性编辑是必需的。DVC Pro将可选的线性轨1和2分别用于音频插入信号和控制轨。Panasonic 认为18微米磁迹宽度和MP盒带的使用能提供常规线性编辑应用所需的定位精确度和媒体耐久性。同时DVC Pro也提供4速的转送。
DV与Betacam SP相比:大部分视频技术专家认为DV格式能与模拟Beatcam SP相媲美。DV视频的54dB信噪比Betacam SP 的51dB要好一些,DV的5.75MHz的亮度带宽比Betacam SP 的4.1MHz高出一截. 然而现在市场上,实质上,专业的Betacam SP 的摄像机还是拥有比DV更好的CCD,而同时以Betacam SP 摄像机为例,其价格至少是Sony DCR-VX1000市场价格的5倍。大部分专业质量的可互换的摄像机镜头(Fujinon, Canon)比整套DCR-VX1000还贵. 直接压缩为DV,而要达到Betacam SP 的图像质量,需要使用带DV接口的专业级数字摄像机。无论如何,大部分专家认为DV与Betacam SP 相比时,DV令人难以置信地"物超所值"。(1)
剪辑便利的——DV
DV技术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能与计算机完美结合,实现后期编辑和网络发布。“非线形编辑省略了除录像机外所有传统设备如编辑器、特技台、调音台及字幕机等,消除了由于多种视频设备连接共用而带来的视频损失;编辑点瞬间可找到,可以任意删除不必要的画面等,而传统线形编辑必须按照顺序播放,在寻找出点的过程中会消耗较多的时间及操作者的精力,由于反复搜索素材,会导致磁头的磨损,会造成素材磁带的损耗”。数字音频技术和MIDI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音乐制作成为可能,人们在家中就能建立自己的个人计算机音乐制作工作室,这使后期编辑不仅能实现视频制作,还能进行音频制作。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一个个具有个性、自主版权的作品日益涌现。
转录方便的——DV
我在电影学院用了7个小时,亲眼观看了一名大二年级的学生是怎么完成一部DV大赛作品的。这名同学先将拍摄完的画面通过摄像机打到一台普通的电脑里,经过几个小时的剪辑、配音、配乐完成了片子的总体创作。然后在把摄像机接到电脑上,按下“录制”的开关,一部合成好了的节目就“吐”在DV带子上了。根本不用去考虑专业部门使用的放相机和录像编辑机的问题。
更使我惊奇的是,贵州一名DV爱好者,个人购买了一台HDV高清DV机,在拍摄和编辑画面时一律使用16:9高清格式,在完成节目“吐带”的时候,他只需要动一下“格式”开关,就可以“下变换”成3/4格式。而送到国外评奖或者提供给高清频道播出的节目,他就会“上变换”成16:9的格式。DV就这么简单。
传播便利的——DV
相对于现代媒介的大众化,DV应该是小众的,DV作品也只能被具有相同心向的少部分个体接受,而非社会的绝大多数。DV知识需要大众媒介进行传播,DV文化也需要大众媒介来推波助澜。现在,DV纪录片和DV情节剧在网上传播的越来越多了。某大学的DV网站,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学生在网上传过来的DV作品,平均每3天还能收到一部社会上传来的短片。陈华同学是中国传媒大学剪辑班的毕业生,他曾给自己规定,3天必须创作一部网上作品。目前他已经通过网上传片的形式,或得了6个DV大赛的奖项。
DV和FireWire技术相结合可以给视频应用带来相当大的好处。就象微软件的Movie Maker那样,它拥有一套完整的视频采集、非线性编辑和输出系统,并且依托微软强大的技术优势。如果拍DV的目的是为了网络传输,那么,Movie Maker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用它制作的电视片体积可以非常小巧,很适合通过E-mail发送给亲朋好友,或者上传到网页供大家下载收看。DV传播的便利还表现在,拍完后可以立刻接到电视机上播放;将DV片刻录成光盘后,可以随时带在身上,需要时,即时就可以在酒吧、家庭等处播放。现在,DV片还可以制作成MP4格式,在MP4播放器上实现随时欣赏。科技发展到今天,利用手机播放DV片也不会成问题。总之,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与亲朋好友分享观看DV的快乐。#p#分页标题#e#
信号更加专业的——DV
前面提及的两种Sony摄像机VX-2000和PD-150都是DVCAM格式,它比普通DV格式更强健。这些摄像机被用于专业上,一是因为格式强健,二是因为DVCAM系列产品范围宽,眼下拍摄用PD-150和DSR-500,它们是更专业的摄像机,但仍然是DVCAM。然而还有更多摄像机问世,尤其是Canon公司产的XL-1和DM-1摄像机,松下公司去年推出的DVC和DVC200,都是DV产品,其特点与上面提及的摄像机相似。
Sony PD150摄像机基本上是VX-2000的专业版。它有音频XLR平衡输出,甚至还提供有XLR音频接口,可从摄像机获取更佳音频。具有自动功能的完全优势,以及极为方便的光圈控制,极好的低光性能。有斑纹图形设置,ND滤波器和彩条。摄像机相当轻便,可以使用较长时间,光控稳定功能非常有效。还有适合动画师用的停帧模式和相当好的数字静像拍摄用的静像模式。但PD-150最优秀的特点是其制造品质。Sony还将不断改进此机型。
所有这些摄像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种逐行扫描模式内置于系统中。Sony的逐行扫描模式只工作于15fps,因此,除了单帧工作外,不适合其它任何情形。Canon系统帧频较高,但仍不是特别有用。去年NAB大展推出的DV新产品是首部可传送真正24P模式的MiniDV摄像机。要弄清它是否装有16:9芯片为时尚早,但早期迹象显示这种新型松下产品将深受微型影院界(松下用语)欢迎。24P显然很重要,因为随后可方便地转换成24fps电影。 还有JVC的DV-300U摄像机,他们把它命名为StreamCorder,因为它具有网络能力;分离组件附在摄像机底部,方便远程控制;此外还具备MPEG-4流式传送到Web浏览器的功能。此DV摄像机完全具备专业技术指标。
结论:
从历史上看,每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会给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蒸气机的出现引发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印刷机的发明也使戈登堡革命成为现实。在短短一百年的影视历史中,技术更新带来的影视艺术的革新层出不穷。如今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DV技术的不断更新,从而使DV创作的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由于设备昂贵而不得不由少数人拍摄大家共同的话题,到现在每个人都能拍摄自己的个性化作品;从以前只有电视台能够播出,到现在的网上播出,到每个家庭的播出。DV真的“兵临城下”了。当然,再“高级”的DV,在画质和声音的处理上也不会赶上专业摄像机,同时也不可能替代专业摄像机。DV机和专业摄像机个有个的用途。我们在了解DV技术优势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专业摄像机的重要存在,因为更高层次的专业摄像机会给受众带来更高层次的色彩、清晰度及音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