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既求生存,又求生存的意义,而后者提供了生存的动力和勇气。生存的意义既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寻求,如爱、道德;也可以从现实世界之外去寻求,如宗教信仰。有限和无限是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客观矛盾,悬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的辩证联系。现实世界在时间上具有有限性,如人的生死、饥寒、温饱、疾病、恐惧、绝望等,这就表现出入生的不完美,而且这些缺憾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根除。于是人们想要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追求灵魂不朽和长生不老。道德信仰是现实的,缺乏超越性:而宗教信仰是理想睜勺,具有超越性,表现为一种“终极关怀”,反映了信仰者心灵深处追求人生意义的活动。鲁迅对宗教坚定人的信仰上的积极作用也是肯定的:“宗教根源,在乎信仰”,“人心必有所冯依,非信无以立,宗教之作,不可已矣。”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相辅相成。“宗教以自己的信仰为道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宗教自身又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宗教对道德的承担和作为,是它为社会所需的一大原因。道德构建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做什么,怎样做才有意义和价值;信仰则昭示意义和价值的最终依据何在。没有信仰支撑的道德是跛足的、软骨的。”就生死问题而言,“如果说儒家偏重于人在社会生活中自我价值的功实现,使人潜隐在心灵深处的欲望通过社会道德实践得以升华和转化;那么佛教则是通过否定现实生活价值的方法,把人们的精神引向虚幻的彼岸世界,从而排遣生存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而道教则弘扬人类的生存意志,迎合人们追求生命永恒的心理。”作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三教各有其不可替代性,同为人婪的信仰,这也是三教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