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梅兰芳》热映之际,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在京联合为该片举行研讨会。电影界专家、该片部分主创及在京部分知名导演参加了研讨会。
与以往研讨会不同的是,会议之前并未放映电影,与会者大多都已按捺不住地自掏腰包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该片,各自都是带着观影后沉淀下来的感受走进研讨会现场的。再就是研讨会请来了在当今中国影坛上颇具实力的一线导演,改变了以往专家说给专家听的研讨模式。难怪与会导演何群一上来就发表了这样一段感慨:“这样的研讨会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中国电影好像是没有理论的环境,电影如果没有理论,是不可能进步的。今天有这么多理论家坐在一起谈一部电影的意义,我觉得真是离我们太远了。”其实,电影界的研讨会也不少,就是来自一线的电影实践者很少光顾,听不到理论家最直接的声音,更谈不上导演与导演、实践者与理论家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了。何群的这番话同时也说明,在电影的宣传推广上,娱乐味显得浓了些,在文化的引领上好像少了些。
三点启示
影片《梅兰芳》上映到第十天已取得8000余万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这宣示着中国大片继去年末的《集结号》之后,再次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佳绩。看过该片的观众都反映,电影院里黑压压的一片中老年观众,这一现象是《梅兰芳》对影院的贡献——让更多的观众回归了影院。与会的知名导演黄建新感慨地说,这些年,美国主流电影进来以后对我们有一些影响,比如说恐怖片的尖叫,喜剧片的大笑。这次看《梅兰芳》,我有一个特别的体会,就是剧场非常安静,这是很久以来没有过的剧场效果。
《梅兰芳》的热映的确给了电影界诸多启示,与会的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首先谈了三点。启示一:无论现代科技多么发达,无论娱乐方式如何多样,深邃的思想仍然是文艺创作的灵魂,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影片把梅兰芳先生崇高博大的精神世界,通过电影语言艺术地呈现出来,使影片获得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梅兰芳本人的思想艺术魅力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影片还把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真谛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思索和磨砺,真诚地展现在故事情节中,带给观众感动和启迪,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很高的文化品位。影片的成功再一次告诉我们,电影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综合艺术,作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能够在讴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启示二: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民族电影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影片《梅兰芳》结构形态独特,讲述方式新颖,人物性格鲜明,在艺术创新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影片不仅通过三段精心设置、极富戏剧张力的故事,再现了梅兰芳非凡的成长道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梅兰芳、十三燕、邱如白、福芝芳、孟小冬等诸多个性人物的艺术形象,还突出展示了梅兰芳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影片的成功告诉我们,推动民族电影大繁荣大发展,就必须在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创作观念,勇于尝试超越传统、超越前人的电影艺术语言,力争做到形式新颖、艺术精湛;就必须注重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养分,吸取精华,推陈出新。启示三:思想艺术质量的追求和市场价值的追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难以结合的,对于电影创作生产来说,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全能够有机统一,找到最佳结合点。《梅兰芳》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而且制作精良,场面精致。影片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一丝不苟,反复磨砺,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才能打造出“三性”统一、群众喜爱、市场接受的文艺精品。
中国文化的传播
不久前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在海外市场热卖。抛开经济效益不说,它最值得国人骄傲的当属该剧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而作为最具传播力的中国电影艺术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电影《梅兰芳》做到了。与会者认为,目前中国电影正在走向全球,要想让中国电影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受到关注,而且能得到全球的反响和认同,这就需要对中国文化资源、特别是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资源做一个梳理,然后把这个资源通过长时间的酝酿、积累,让它有计划地推出。中影集团这次选了《梅兰芳》这个题材,这就找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个结合点。这个题材好就好在它既是京剧,但同时又表现了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梅兰芳在改变传统京剧。梅兰芳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元素,所以这个项目本身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而且,它的意义不在影片的得失上,甚至不在票房的多少,它所带来的附加影响会超过票房带来的影响。它会让更多的人,包括孩子们对京剧感兴趣,对京剧包含的文化内涵感兴趣。这个意义要超出直接票房带来的价值,这是中影集团和陈凯歌导演共同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p#分页标题#e#
传记片的突破
尽管世界上诞生过许多经典的人物传记片,但导演门深知人物传记片不好拍,尤其是现当代中国人物传记片更不好拍。专家们认为,中国拍传记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事实的束缚,受到当事人周围关系的束缚,导致中国传记片总体上来讲不太容易有想像力,而且大多数传记片都很难用艺术片或者商业片来判断。用事实复原不了一个历史人物,就只能用性格来复原人物。《梅兰芳》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突破,影片并非把还原历史作为最高的任务,而是做到了想像力的解放,使其超越了历史真实的层面,更多地进入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兰芳》把梅兰芳这样一个文化英雄的精神层面,写意地表达出来了。
一剧之本的基础
凡是成功的电影,它的剧本一定是好的。但近年来在电影创作上出现了不重视剧本的倾向,《梅兰芳》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创作中剧本的重要地位。与会专家认为,剧作真是一部好电影的生命线,再有钱,再有明星,再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优秀的演员,没有给他几句特别喜欢的台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个剧本从文本上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和精心的创作,影片中对事件的选择、对人物的塑造、对梅兰芳精神世界的探求、对矛盾的设置,都没有白费功夫。影片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台词,一个电影看完以后大家能说上来几句台词,这就是非常大的成功。这部电影不是武打,就是一部说话的戏,台词如果不好人物就出不来。因此,文学对电影的支持不可忽视。《梅兰芳》是包含着强烈文学因素的一部电影,影片表现的梅兰芳的内心世界,表现的一些诗意,影片内敛的气质,这都是属于文学范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重新思索一个问题,在尊重电影本体论的同时,是否也应该从过去电影综合论当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比如说保持和文学的密切关系。《梅兰芳》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陈凯歌导演的文学底蕴有很大关系,我们既要把电影本体建设得非常好,同时也要从文学当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对主流大片的贡献
中国大片曾一度走进了“高票房、低口碑”的怪圈,主要原因是不会讲故事,弱化人物塑造。去年末的《集结号》令观众眼前一亮,今年的主流文艺大片《梅兰芳》再让观众一阵欣喜,这两部电影既有戏又有人物了。专家认为,《梅兰芳》虽然是一部大片,是一部艺术电影,但是它对于主流电影的发展方向延续了《集结号》以来中国主流电影的创造思路,既有很深邃的思想同时又非常好看。中国的文艺片,最缺两件事,一个是人,一个就是戏。每年两三百部的文艺片找不到真正能够表现有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事,这种人和戏的缺失使得大量的片子变得特别无聊,哼哼唧唧。《梅兰芳》的惊喜是知道怎么写人,怎么写戏了。专家认为,要发展主流电影,要实现社会普世价值与个人欲望的对接,对主流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应该太狭隘,应该给它更大的足够空间,实现主流电影成为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电影。更重要的是面对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语境,我们必须找到主流大片的新方向,甚至《梅兰芳》给我们提供了很过可思考和发掘的空间。因为,对于中国主流电影来讲,最终要有市场竞争力,要有市场占有率。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张宏森、王强、路亮等主办单位领导,电影评论家郑洞天、贾磊磊、苏小卫、饶曙光、丁亚平、尹鸿、王一川、张颐武、赵葆华、吴冠平,知名导演陈国星、路学长,该片主创人员韩三平、陈凯歌、孙红雷也参加了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主持会议。